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乌镇枫泾近代江南大型市镇的行政区划整合
TUhjnbcbe - 2023/3/22 9:28:00

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位于今嘉兴桐乡市的西部,杭嘉湖平原的腹地,拥有年建镇史。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乡村向都市化转变的产物。南宋两浙已兴起了大批市镇,明清时期则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长三角地区的市镇发展最为迅速,分布密度也最大,而乌镇作为它们的首席代表,素有“江南第一镇”之美名。不为当代大众所熟悉的是,现在的乌镇其实是历史上的乌镇和青镇两个集镇所组成的;两者不但不属同县,而且不属同府。它俩的整合既是古代以来江南市镇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杭嘉湖一带清末民初分县详图

乌镇,一溪见证千年分合

明清时期,乌镇、青镇分属湖州府乌程县与嘉兴府桐乡县,只是以车溪(今市河)相隔,近在咫尺,实为一镇。两镇虽有*区阻隔,但当地人习惯合称为乌青镇,乌青镇的认同是切实存在的。在康熙《乌青文献》的“疆域”中,张园真就对乌青镇的疆域和四至有着清晰的表述:“市逵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纵与乌等,横半之”,“至于数十里中疆域所至”。民国年间,也有《乌青镇志》发行。

民国《乌青镇志》

追溯其历史,唐时乌青两镇并未分立,统称乌镇。唐咸通十三年(年)的《索靖明王庙碑》(朱洪撰并书,吴晔篆额)首次出现“乌镇”之名,乌镇称“镇”可能始于从此。乌镇何时分为两镇,具体时间不明。北宋《元丰九域志》中记载,湖州乌程县有乌墩镇、秀州崇德县有青墩镇,可见最迟在熙宁年间,乌镇、青镇已经分立,并属于不同的州县。南宋嘉定年间,湖州人莫光朝在所撰的《青镇徙役之碑》中也说:“乌青镇分湖、秀之间。”

北宋两浙路湖州、秀州

乌镇的从属关系相对简单,一直属于湖州乌程县;而青镇从属则时有变化。后晋之前,青镇本属于苏州嘉兴县。后晋天福五年(),吴越文穆王析苏州置秀州,青镇遂属嘉兴县隶秀州。北宋熙宁十年(),析嘉兴县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风等5个乡归崇德县,青镇在清风乡,属崇德隶秀州。后为避宋光宗赵惇讳,改称乌镇、青镇。明宣德五年(),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青镇属之,隶嘉兴府。

淳熙三年(),万圭《青镇索度明王碑》说:“秀之青墩与湖之乌墩二市,相抵为一镇”。此时的乌青镇已经有相当名头了。明朝时期,在江南工商业的刺激下,乌青镇迎来了繁荣时代,“负贩之广,封桑之勤,又日盛一日……缙绅士夫摩接街市”。万历年间,乌青镇已经成为居民万户的大镇,当时推官张应雷称“乌青地方乃浙、直(南直隶)之交,湖州之乌程、嘉兴之桐乡、苏州之吴江三邑相连,本镇居民近万(户)。”

镇制规模不断扩大,且多刑事案件,加上分属两府两县。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区级别已经不适合乌青镇了。于是,早在明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曾任广东按察副使的镇人施儒就以“以弭盐盗,以安地方事理”为由,报了一份《请分立县治疏》,奏请朝廷批准分立县衙。从这份《请分立县治疏》中,不难看出乌青镇的盛况:“地僻人稠,商贾四集,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乌程、归安、桐乡、秀水、崇德、吴江等六县辐辏,四通八达之地,……宛然府城气象。”乌青镇虽无城墙,却有坊门,规模与府城相比,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乌镇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纵七里、横二里,有南昌门(青镇南门,通杭州)、澄江门(乌镇北门,通苏州)、朝宗门(青镇东门,通嘉兴)、通雪门(乌镇西门,通湖州)。乌青镇全镇周长达十八里,而明代湖州府城、嘉兴府城的周长都只有十二里,所以时人说乌青镇“名为镇而实县郡邑城郭之势”;而管辖青镇的桐乡县城更是在凤鸣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模之小根本无法与青镇相抗衡。

乌青二镇地理图

桐乡县全境图

分县之事,终究没有成功。不过嘉靖十九年,明廷还是为乌镇设立了添设通判、同知正六品官衙的添设馆。万历三年(),因乌镇周边盐盗猖獗,改添设总捕同知一员,钦给“督理巡盐捕盗同知”关防,专一缉捕盗贼,兼管水利盐法,附近府县悉听约束。由是扩建原有官衙,称浙直分署。康熙元年(),清廷同意湖州府同知移驻乌镇,授以巡盐捕盗同知关防,“三府六邑悉为统辖”,同时仍控制石桐秀吴等县(民国《乌青镇志》)。康熙三年,康熙帝决定恢复明时浙直分署的机构,定名为“督捕同知署”,又称“江浙分府(署)”,官署设在官人桥西。民国年间,同知衙门废弃,乌青镇降为普通市镇。

江浙分府

两侧楹联为“屏藩两浙(宋两浙路),控制三吴(古代会稽、吴、吴兴三郡合称)”

江浙分府广场东侧耀德楼钟楼

江浙分府广场西侧振武楼鼓楼

广场对联为“控制五邑(杭、嘉、湖、苏、松),督稽七属(乌程、归安、桐乡、石门、秀水、吴江、震泽)”

年8月,仍然有乌镇人向省*府提呈,要求将乌青镇整合升格为乌青县,或是将桐乡县治移至青镇。此事皆因牵涉吴兴(当时乌程、归安已合并为吴兴县)、桐乡两县,且桐乡县治应在县域中心,皆不具有可操作性。

民国地形图乌青镇

新中国成立后,对*区边界进行了整理。年5月,吴兴县乌镇的9个行*村(其中镇上4个)划归桐乡县,与青镇合并,统称乌镇至今。千年之后,乌青镇再次合一。

枫泾,一河造就两省界首

枫泾是上海西南的门户,有“江浙界首”之称。乌青镇是一镇被分属两府后整合;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的经历更为奇特,是分属两省后整合。

枫泾镇初名白牛市,位*兴县治东北六十里,因宋代白牛居士陈舜俞居此而得名。元至元十二年()立镇,称白牛镇。明代因其地属枫泾乡,因而改称枫泾镇。枫泾镇分为南北两镇。

宋、元时期枫泾(白牛市)镇示意图

随着元明行*区划的变迁,枫泾镇开始了先是分属两府(路),再到分属两省(布*司)的奇特经历。至元十四年,嘉兴路华亭县升为华亭府,次年改为松江府,辖华亭县。南镇属嘉兴县;北镇属华亭县。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见浙江实在太小,将湖州府、嘉兴府还隶浙江,从此枫泾南北两镇分属两省,分别隶属浙江布*司嘉兴府嘉兴县、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宣德五年(),析嘉兴县东北境为嘉善县,枫泾南镇属之。同年,明确枫泾镇以镇中市河(今界河)为界,南北分治。清顺治十三年(),析华亭县一部分为娄县,北镇属之。清宣统二年()南北镇分别设立自治公所,辖区范围不变。民国时期,南北镇行*区划均沿袭旧制。

元江浙行省嘉兴路、松江府

明浙江浙江布*司嘉兴府

枫泾镇宋代即设有驿站通往秀州。分省以后,因地处两省交界处,嘉善县主簿、娄县巡检司及两县分部防外围,均在此处,成为两省、两府的交通枢纽和咽喉之地,故被称作“江浙界首”。

枫泾南北界河

镇上的广福桥,为清嘉庆年间重建,系该镇仅有的一座结构完整的古石桥。两侧桥门有“划开两浙三吴界,渡尽天涯海角人;虹饮斜泾上下潮,船迎古庙参差庐”联句,此联正是枫泾区位的真实写照。

枫泾镇地处两省之交,又在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嘉兴的核心区位,它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著名的棉纺织业。枫泾农家精于纺织,生产大布、小布,农妇藉以为业。镇上收购棉布的布号更是数以百计,“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枫泾所产小布阔一尺、长二丈二尺,大布阔二尺,长四丈,大抵是嘉善一带的通例,用一只筘者为小布,用二尺筘者为大布;小布以二丈二尺为匹,大布则以四丈为匹。年《枫泾镇志》记载:“明清两代,土布业兴旺,商贾汇集,市场繁荣,土布商行有两百多家,年购销量达两百多万匹。”这反映出该镇巨大规模的棉纺织业。民国期间一度曾销往福建、台湾及南洋诸地,素有“买不完枫泾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誉。枫泾又处于鱼米之乡,米市也颇为发达。是故《枫泾小志》有言:“灵秀钟聚,不逊通都大邑。”

枫泾镇

年3月,出于和乌镇类似的原因,经华东**委员会批准,南镇并入北镇,枫泾镇结束了分治历史。

骆驼,一港借成百年争议

宁波府的骆驼镇位于宁绍平原东部,甬江北岸,姚江水系中大河横穿东西,为往来之孔道行旅之要津。清代中叶,已是商场日繁。相比分属两府的乌青镇与分属两省的枫泾镇,它虽只是分属慈溪(明永乐十六年,县令失印,故更印改名慈谿;汉字简化后,复谿为溪。本文统称“慈溪”)、镇海两县,却更是一团浆糊。与众多江南市镇一样,骆驼也是因河而生,县界也与河相关。但因河形成的县界十分奇葩,不是按河分界,而是将整段河流及河流两侧的两三里地(下文简称“骆驼桥走廊”)划给了慈溪县,造成镇海县一分为二的奇景,并形成了浙江省最大的飞地。

年的宁波府(局部)

骆驼桥走廊何时拓展至海边将镇海县一分为二却不得而知,南宋《宝庆四明志》定海县境图里并无走廊,《宝庆四明志·定海分志》文字部分也明确骆驼桥属于定海县(清康熙廿六年,改定海为镇海)。到了明代,天启《慈溪县志》的“海”条下明确记载了走廊已经东扩至海的内容:“县东,去六十里贯定海县境亦滨于海。”这说明骆驼桥走廊至少在明天启初年已经将镇海一分为二。骆驼镇东2公里处还有个有趣的地名“借邑港”,正系明慈溪县借镇海之地开掘河道经福田庵、至湾塘碑牌张水灌口排水出海之地,故名借邑港。但这一借就是数百年,并借走了骆驼桥走廊,成为了慈溪县长三都。

南宋宝庆志定海县境图

光绪《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的慈溪县图和镇海县图中,都出现了“界牌楼”这一地名,它位于骆驼桥走廊中段的憇桥市附近。明清时期,界牌设置一般是因为发生争界事件,经*府裁决后,设立界牌,平息纷争。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往西北行至憇桥市,往西北行到界牌楼,入慈溪境;再往西北行一里多,又是镇海境福田闸。”这里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慈镇发生过县界争执;二是走廊极其狭窄,只有一二里宽。

清光绪志镇海县境图(局部)

骆驼桥走廊导致了一自然镇(骆驼)或一自然村(憩桥)分属两县的奇葩情景。如民国时期,慈溪县庄桥区设骆驼镇;镇海县东管区在骆驼桥街河(中大河)南建立六大乡(骆驼、六大宁波方言谐音)。骆驼集镇中间属于慈溪县,两侧的街虽属于镇海县,历来却规定,税收所得都归慈溪。当地方言戏称“镇海县老爷扯淡瓶(方言,指吹牛),赚来钞票归人家”。

镇海县抗日民主*府行*图(浙东根据地领导下的临时*权,可见两个骆驼并存的情形)

清末民初,随着地方自治观念的逐步深入,区域观念越来越强化,边界纷争随之层出不穷。从镇海县的角度看,骆驼桥走廊将其一分为二,对其管理造成了极大不便,无论是赋税收缴还是治安管理。年,镇海县*府编撰的地方志玩起了“地图开疆”。县志《镇海县地图》(实际于刊行)总图中,粗看起来,骆驼桥走廊与镇海其他区域一样设色,似乎骆驼桥走廊已经划归镇海;而在分图中,该区域标为慈溪境。这反映了镇海县希望收回这一走廊地域又未得到上级*府承认的尴尬境况。整个民国时期,镇海县也为此和慈溪县足足打了一个朝代的“官司”。

年民国地形图骆驼桥走廊

年镇海县总图(局部)

南京国民*府名义上统一全国之后,内*部的首要工作便是整理全国行*区域。年,浙江省*府勘慈溪、镇海界。镇海县不但未能“讨回公道”,还又让了一部分地给慈溪。省*府的意见是:“前来查慈溪、镇海两县分界处有自福禄桥起经骆驼桥、借邑港桥绕湾塘而至*沙闸桥止一段原为镇海县辖地,经委员勘明此港关系慈溪全邑水利甚钜,故将此带地形划归慈溪县管辖。”镇海县也并非一无所获,通过这次勘界,慈溪骆驼桥走廊的东端被定在湾塘,而非海滨。

民国《内*公报》年5卷47期

抗战结束后,浙江省*府继续开展因战争被迫中断的勘界事务。镇海县再次向浙江省*府申请将骆驼桥走廊归还镇海,“镇海县参议会代电:请迅将慈溪之借邑港、骆驼桥等嵌地归还该县。”(年《浙江省各县县界纠纷处理情形简明表》)但浙江省民*厅出于此地对慈溪县水利关键作用的考量,一直将其划归慈溪,镇海县只能通过“滩涂增长海岸”的方式结束其飞地状态。年,滩涂扩张,骆驼桥走廊出海口为镇海县所夺,镇海县靠一段极薄极短的海岸联结,形式上结束了飞地状态。

年《浙江省各县县界纠纷处理情形简明表》

年调整慈镇二县借邑港附近县界参考图

年镇海县全图

新中国成立后,镇海县终于向慈溪县“要回公道”。年6月,慈溪县骆驼乡归镇海县管辖,与镇海县六大乡合并为镇海县骆驼镇。而对于慈溪县来说,这只是被拆分的前奏而已。

乌镇、枫泾、骆驼,都是那个时代江南大市镇整合的缩影。年5月,崇德县石门镇、桐乡县石湾镇合为崇德县石门镇;嘉兴县嘉濮镇、桐乡县桐濮镇合为桐乡县濮院镇。10月,萧山县钱清镇(北镇)、绍兴县钱清镇(南镇)合为绍兴县钱清镇……两浙三吴大地正式步入了厘清“一镇分属两县”历史旧账的大时代。

遂焉先生、赵旭腾先生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年9月

徐建平:《民国时期的县级行*区域整理(-年)——以浙江省为例》,《历史地理》,年第2期

周乾松:《乌镇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年1月

1
查看完整版本: 乌镇枫泾近代江南大型市镇的行政区划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