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直肠肿瘤诊治关键在于早南方新闻网
TUhjnbcbe - 2022/11/22 23:15:00

有一种肿瘤很隐秘,沿着人的直肠黏膜表面匍匐生长,悄无声息地慢慢恶化。一旦发生恶变,有时医生为了把肿瘤彻底切除干净,不得已需要连同肛门周围的组织也一并切除,导致患者从此之后只能通过造口(俗称“挂屎袋”)维持排便,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有可能威胁性命。

这种可怕的肿瘤叫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近日,医院内镜中心用微创方式成功切除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成功保住患者的肛门。

文/图:宋芾连亨杰郑瑞年

肿瘤尚未恶变以内镜手术成功切除

80岁的江奶奶在一次肠镜检查中发现患有巨型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ST),其位置距离肛门很近,临近齿状线,下切缘在齿状线上,手术难度很大。

当时,江奶奶听到自己肠子里长了肿瘤,搞不好将来要作造口背“屎袋”,吓得差点晕过去,家人也万分焦急。

为了进一步治疗,一家人来到医院就诊。普外科王博智副主任医师经过仔细评估,安慰道:“不用担心,目前肿瘤尚未恶变,还能通过内镜手术不开刀进行治疗,不仅肛门能保住,也不会影响正常功能。”江奶奶一家听后舒了一口气,接受王医生的意见,接受经肠镜ESD手术治疗。

由于肿瘤的位置临近齿状线,附近有密集的痔静脉,且内镜无法固定停留,如果伤及肛周皮肤、神经、肛门括约肌,可能会发生术后肛门狭窄、排便控便能力障碍。同时,因为粘膜下血管十分丰富,如果切口的深度和力度掌握不好,容易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最终内镜团队经过术前周密的论证,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经过两个小时的手术,成功切除大小约7×6cm肿瘤。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已完全切除,未发现癌变。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江奶奶于术后5天出院。

内镜下切除“巴掌大”直肠肿瘤

患者余阿姨3个月前发现自己排便次数增多,一天要2—5次,偶尔有下腹隐痛不适,刚开始她以为是小毛病便自行服药,但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反反复复,于是来到医院就诊,门诊医生对患者进行肛门指检发现距离肛门口4cm处有肿块,质地软,于是将患者收治普外科治疗。

普外科王博智医生为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发现距离肛门处的肿块是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质地软,直径约9cm,环绕肠壁超过1/2周,表面腺管不规则,活检结果显示,病变符合绒毛腺管状腺瘤,部分腺体呈不典型增生,通俗说法就是已经发生“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处理,假以时日大概率将演变为大肠癌。随着肿瘤的增大,一旦发生肠梗阻,患者可能要面临直肠切除通过“造口”维持排泄的生活,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

患者直肠里的这颗肿瘤面积巨大,手术难度大,存在出血和穿孔的风险。王博智表示,如果通过外科手术,极有可能无法保留肛门,考虑到患者的肿瘤面积虽大,但镜下形态及病属于癌前病变,采用ESD微创手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能保留功能完善的肛门。

王博智在充分评估病变情况后,决定开展经肠镜ESD手术,在内镜下小心翼翼地将肿瘤剥离。由于瘤体巨大,供瘤血管较粗大,侧枝循环丰富,肿瘤上缘临近直肠乙状结肠交界,稍有不慎便可能发生穿孔,因此,处理血管、完整切除肿瘤不穿孔是手术难点。经过耐心操作,病变被完整剥离,展开后面积大小约10×9cm,摊开来有“巴掌大”。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已经发生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基底切缘未见肿瘤。患者于术后第3天办理出院。

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两位老人家虽然都顺利通过内镜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保留了肛门,但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发现得早,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不以为然。”王博智说,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年《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统计数据显示,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每10万人中就有33人罹患结直肠癌,死亡率位列第4位。虽然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有了大幅的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57.6%,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水平。

根据我国37医院的统计数据,其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按照病程发展,不同分期的比例为:Ⅰ期占13.9%,Ⅱ期占26.7%,Ⅲ期和Ⅳ期结直肠癌分别占34.6%和23.7%。总体上,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30%,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目前,Ⅰ期、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Ⅲ期患者为71%,而Ⅳ患者则降至14%。因此,只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才能打赢健康保卫战。

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恶变率更高

那么,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到底是什么呢?

王博智告诉笔者,LST是一种非常平坦的肿瘤,直径超过10mm,以侧向发育生长为特征,沿结肠管腔蔓延而垂直浸润浅的结肠病变,隆起高度小于病变直径的1/2。病变沿黏膜表面匍匐生长,生长初期因与周围黏膜无明显差别,黏膜表面只可见稍充血、粗糙或小颗粒状隆起。

LST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比息肉腺瘤有更高的恶变潜能,多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和盲肠。LST的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由于病变垂直方向延伸较小,因而较易被漏诊,需要仔细观察。

由于LST恶变潜能高,一旦发现肠道侧向发育型肿瘤都应该及时处理,防止病情进展。大肠癌属于可以有效的早期筛查、预防和治疗的癌症。因此,注意胃肠镜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案例中的两位老人家接受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在内镜粘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的粘膜剥离,保持消化道器官的完整性。由于其切除的深度包括粘膜全层,粘膜肌层及大部分粘膜下层,也就是说,通过ESD可完整的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效果,因此也被称之为“没有切口的胃肠癌手术”,避免了外科手术创伤大、出血多、预后差等问题。

■小贴士

如何揪出

大肠侧向发育肿瘤?

肠镜检查可以清晰观察肠粘膜,是大肠息肉、肠癌诊断的标准。对于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患病史,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居住或来源于结直肠癌的高发地区,有慢性便秘、慢性腹泻、腹痛、便血、体重减轻等症状,粪便隐血检查阳性者,都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切不可麻痹大意。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粪便隐血试验、粪便免疫化学检测、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粪便基因检查等方式进行筛查。

1
查看完整版本: 直肠肿瘤诊治关键在于早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