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世界首例多米诺肝小肠联合移植,世界首例年龄最大供者活体小肠移植,国内首例儿童小肠移植、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自体小肠移植,首例针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小肠移植,高难度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等多项创新技术……一年时间,共有来自全国各地近30名换肠人在浙大一院重获新生,他们最大的56岁,最小的5岁。未来,他们将创造更多奇迹。
(健康时报记者石梦竹)一年时间,22例手术,医院一个科室或许并不算多,然而医院小肠移植中心却凭借一年22例小肠移植手术,成为全球第一。这是12月22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浙江省“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工作进展成效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的消息。
小肠移植手术难度很大,单因小肠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是人体的少数几个高免疫反应性器官,80%以上的患者术后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此外,小肠是空腔脏器,含有大量的微生物、食物残渣和消化液,移植手术后,小肠内的细菌极易进入血液,引发严重感染。
11岁女孩,只剩下7厘米小肠
11岁的嘟嘟(化名)是一个热爱足球的小姑娘,然而去年11月的一场急性肠扭转,两次大手术让她的小肠只剩下7厘米。经过浙大一院梁廷波教授带领的多器官移植团队20余名专家的周密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嘟嘟是因急性肠扭转引发的“短肠综合征”。
这种疾病,每百万人口约有2-5例的发病率,只能通过小肠移植进行救治。不幸中的万幸,经过检查,妈妈与嘟嘟的血型相吻合,她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一段小肠来救女儿。
梁廷波教授(右)和吴国生教授(左)在手术。受访者供图
“我们想为嘟嘟圆梦,希望她能重新驰骋绿茵场!”浙江大医院(浙大一院)*委书记、器官移植专家梁廷波教授与结直肠外科主任、具有丰富小肠移植经验的吴国生教授心中有着共同的期盼与信念——“挑战一切不可能,救回孩子!”
小肠移植被誉为“最难器官移植技术”,然而却也是治疗肠衰竭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小肠移植手术直到年才出现。国内小肠移植手术从年开始起步,但患者术后均存活时间较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小肠移植的供体主要为脑死亡者捐献,由于供受者之间的配型问题和长时间器官缺血等因素,移植术后并发症居高不下,5年存活率仅有50%左右。
年10月20日,梁廷波与吴国生两位教授联合主刀,20余名医护人员周末奋战,将一段长约2米、来自妈妈体内的鲜活小肠成功接入嘟嘟(化名)体内,术后母女二人恢复良好。而这也是全国成功开展的首例儿童亲体小肠移植。
吴国生教授介绍,他每年大概接诊20多例肠扭转患者,近八成患者是不可逆性的肠坏死,出现“短肠”甚至“无肠”的情况,从而需要进行小肠移植。这其中,青少年占了不少比例。活体小肠移植具有组织配型好、可以择期施行手术和器官缺血时间短等优点,临床实践证明,活体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只有20%左右,远低于脑死亡捐献(80%),术后长期生存的病人越来越多。
共享一段小肠,母女成为最“牵肠挂肚”的人
“晨起体温36.8℃,平均体温37.7℃,全天共尿了6次,每次尿量在ml~ml之间……”在浙江大医院六号楼13楼一间病房的床头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笔记,从年4月16日起,每隔一、两个小时,都有详细的输液、呕吐及体温记录。
这本详细的笔记,来自内蒙古赤峰51岁的一位母亲。她躺在病床上,刚接受完动脉血管造影,从大腿根部动脉下穿刺放进探头再深入小肠,以确保血管解剖正常,为几天后的“切肠”手术做准备。
对面病床上,是她半年无法吃饭、一直靠营养液维持生命的28岁女儿冯依(化名),她本来也即将成为一名母亲,因为妊娠合并肠扭转,造成几乎全部的小肠坏死,只剩下了12厘米的小肠和不到1米的大肠。她不仅失去了龙凤胎,当地医生判断,生命撑不过3年。
年7月,具有丰富小肠移植经验的专家吴国生教授及其团队接诊了冯依。经过多位专家的联合会诊,冯依系“妊娠合并肠扭转”。当时处于妊娠期的她,由于体内的孕激素水平升高使肠管平滑肌张力降低,肠蠕动减弱,再加上先天性肠系膜根部距离较短,受到增大子宫的推挤时,肠道蠕动受到限制。过度牵拉和挤压,使小肠扭转、变位,最终引发肠坏死。
“妊娠期肠扭转较罕见,发病率为1/~1/。”吴国生教授说,这种突发疾病,孕产妇死亡率高达6%~16.6%,胎儿死亡率达26%~44.40%。在他行医近30年的生涯中,一共遇到过3例类似疾病,其中两位患者接受小肠移植手术后,身体好转、存活至今,用这个办法试一试,也许能为冯依带来生的希望。
知道自己的一段小肠可以救宝贝女儿的命,冯依的妈妈喜出望外。“求求您,把我的小肠多切一点给我的女儿。”术前谈话后,冯依妈妈反复跟吴国生教授请求。过去不爱喝牛奶、吃肉的她,最近努力加强营养。
梁廷波教授(右)吴国生教授(左)与母女合影。受访者供图
经过浙大一院多个学科、多名专家的合力拼搏,终于让母亲捐出的2.4米小肠成功接入冯依体内,这场母女间的动人故事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吴国生教授说:“如果冯依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她还有做妈妈的希望和可能!”
为打败“癌王”胰腺癌,医生把他的小肠取出来再“种”回去
“一发现就是晚期”,这是曾经人们对“癌王”胰腺癌的直观印象。
胰腺癌的一个特点就是浸润性生长,也就是说肿瘤是没有边界、很难分离的,需要把整个胰腺切除,但胰腺又和十二指肠是特别“亲密”的朋友,所以手术时通常是把胰腺和十二指肠一起切除。
而肠系膜上动脉为人体小肠和右半部分结肠供血,如果直接把它切除会导致小肠坏死,但如果不切除会导致肿瘤切除不彻底。如何在对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完整保留小肠功能?
小肠移植手术可以让这个问题得以化解,通过在体内仔细探查,将好的小肠完整切下来在体外进行修整,同时体内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再将小肠重新“种回”体内,这种方法叫做“系统化疗后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自体小肠移植”。
70岁的杭州人老朱是全球首例“系统化疗后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自体小肠移植手术”的受益者。他天生就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在桐庐置办了一处房子,每天种菜、浇花、钓鱼,这样的田园生活,老朱和老伴儿非常享受。但年末,一辈子没生过大病的他,连着好几天胃口不好,吃不下饭。
“他告诉我的时候,这样的症状差不多有一个多月了,我想想看有点不太对劲,这么长时间肯定是有问题的。”老朱的小儿子说,他们找到了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梁廷波教授团队,经过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检查,病因明确了:胰腺癌!晚期!
以往,胰腺癌患者化疗后仅30%有机会得到根治手术的机会,更多的患者因为肿瘤侵犯范围大,无法根治。“现在,通过系统性的化疗方案联合小肠移植技术,为更多的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救治机会,成为获益者。”浙大一院*委书记梁廷波教授表示。
年12月5日,老朱的手术正式开始,由梁廷波教授和吴国生教授共同完成。两位专家同时“开工”,这边在体内仔细切除胰十二指肠,那边对取出的小肠和结肠血管进行灌洗、修整,将未受肿瘤侵犯的血管保留下来,最后再将修整好的小肠和结肠与体内的血管仔细吻合,这样就达到了既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又保护小肠供血的目的。历时8个多小时,手术成功。
12月30日,老朱出院了,他的精神状态很难让人想到他是个动过“大手术”的人。其实,术后第二天,他就在监护室拔掉了气管插管并在床上可以自由活动;术后第五天,转回了普通病房,之后每一天都可以自己绕着病区走廊走三圈、四圈、五圈,气色越来越好。
梁廷波教授表示,根治胰腺癌用上了小肠移植的技术,这是浙大一院团队在探索疾病救治过程中的一次创新突破,以往胰腺癌患者如果不能根治手术,就意味着患者的复发率大大上升,而胰腺癌诊治和移植技术都是浙大一院的优势专长,两者结合让胰腺癌达到根治,为患者康复加了一道“双保险”。
世界首例多米诺肝小肠联合移植,世界首例年龄最大供者活体小肠移植,国内首例儿童小肠移植、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自体小肠移植,首例针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小肠移植,高难度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等多项创新技术……一年时间,共有来自全国各地近30名换肠人在浙大一院重获新生,他们最大的56岁,最小的5岁。未来,他们将创造更多奇迹。
据悉,浙大一院是目前国内开展大器医院之一,截至目前,该院已经完成肝移植总数超过例,肾脏移植超过了例,小肠移植超过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