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恶性肿瘤。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年中国直肠癌的新发病例达到55万例,年死亡率超过28万人,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危害非常大的疾病。
肠癌,50岁过后开始高发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38.76万,死亡18.71万。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5位。而《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分析》指出,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从50岁开始高发。平均每1.5分钟有1人确诊为肠癌,每3分钟有1人死于肠癌。
男性的发病率
远高于女性
在调查中,30—74岁的高风险人群腺瘤发现率高达6.1%,相当于每16人就有一人有腺瘤或者息肉。
不仅发病率持续增高,中国的肠癌死亡率也非常高。
男性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我国肠癌生存率
只有美国的一半
统计显示,我国结直肠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为30%,而美国为64%,为什么两者差距如此之大?
原来,结直肠癌作为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致死癌症,早期没有非常明显的症状,如果早期不进行筛查,等到发现问题时,已经是中晚期。
各国对于肠癌的早期筛查都有明确指南。而我国目前还无明确指南,30%的患者查出时已经是晚期,晚期生存率只有5%。
美国大肠癌圆桌会议宣布:年实现结直肠癌筛查普及率达80%。而中国肠癌筛查的普及率可能连8%都不到。
为什么早期筛查对于
肠癌防治如此重要?
真的可以早五年发现肠癌?
肠癌从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经历5—10年的发展期。越靠近晚期,治疗生存率就越低。
早期的腺瘤息肉一经发现,完全可以直接切除,即使是I期的腺癌,只要发现及时,生存率也高达95%。
但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II期、III期、IV期)了,IV期的5年生存率只有5%。
但有调查显示,在早期就发现肠癌的患者不到总体的10%,人们也很难辨定自己是否患病,早期筛查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到了年纪、甚至有了明显肠胃不适的症状,仍然忍着不做筛查。年,棋圣聂卫平罹患大肠癌,轰动了整个体育界。经过手术,化疗,聂卫平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身体正在复原。回首抗击癌症的点点滴滴,聂卫平感叹道,如果可以早期筛查,也许就会躲过此劫了。殊不知,早期如果及时发现,相当于提前5—8年发现肠癌。
医生建议
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筛查一次
40岁以下人群每3—5年筛查一次
特别是以下4种症状,如果满足,建议尽早做一次筛查:
1.持续或间断性的腹胀、腹痛
2.大便带血,或者便隐血
3.经常肠胃不适、腹泻、便秘
4.排便习惯发生改变,排便次数增加
防肠癌的10个重要提醒
1.防肠癌要减肥,别挺个“啤酒肚”!
医院胃肠肿瘤中心符涛曾谈到,腰腹部堆积的脂肪会引起机体的慢性炎症反应,而慢性炎症状态可诱发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2.家人中有人患肠癌,其他人肠癌风险也更高结直肠癌家族史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20%~30%的大肠癌患者有各类癌症的家族史。如果家中老人患了肠癌,并不是说孩子就一定也会得癌,但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较其他人群更加容易患癌。
3.预防肠癌,要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
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大量的研究均发现,红肉(以及加工肉)会增加癌症的发病几率,白肉则暂时没有被发现这种作用。推荐每周吃白肉2~4次,但不超过5次;每次50g~g,不要超过g。
4.糖尿病人群比普通人更容易患肠癌!
糖尿病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是癌症的高发人群,可能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数体型肥胖,生活方式不好,喜欢吃高糖高脂食物,久坐不运动,可能会导致胃肠道肿瘤高发。
5.吸烟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高得多。
提到,吸烟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烟草影响下的身体》中就提到,吸烟会导致十种以上的癌症,吸烟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得多。
6.每日饮酒量增10克,肠癌风险增7%。
大量饮酒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年WCRF/AICR报告纳入了10项研究,发现日饮酒量每增加10克,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7%。酒不能喝,就别喝!毕竟安全饮酒剂量其实是——零。
7.防肠癌,要适量补充膳食纤维、全谷物!
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是膳食纤维的好来源。
8.天天长时间久坐的人会增加肠癌风险。
合理的体育锻炼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
9.建议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
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自40岁开始上升,并在50岁起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考虑到我国实际国情,建议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对于评估结果为高风险人群建议在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对于评估为中低风险人群建议在5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10.如果患有炎症性肠病,一定要引起重视!
炎症性肠病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此前,原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7岁就被溃疡性结肠炎困扰,而年8月28日,他宣布,因溃疡性结肠炎复发,辞去首相。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内容、知识、视频、图片等均来源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如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平台对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图片如侵权请联系邮箱:liuhongxineyisheng.net.cn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