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什么让原本促癌的突变型p5起了抑癌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引入的突变型p5能减少转录因子TCF4与染色质的结合,进而抑制WNT通路的激活,最后实现抑制肿瘤发生和生长的作用。研究人员将突变型p5转到类器官模型中,结果发现突变型p5的抑癌效果竟远强于野生型p5。图4:类器官模型证实突变型p5超强抑癌作用此外,研究人员通过类器官模型发现,突变型p5在回肠中也具有发挥抗肿瘤的能力,那为何在体内环境中会转变成促癌作用呢?■肠道微生物要背锅!突变型p5“抑癌”变“促癌”
胃肠道中包含大量的微生物,其数量沿胃肠道逐渐增加,肠道近端区域较少,肠道远端区域密集。因此,研究人员推测肠道微生物可能是突变型p5发挥抑癌作用的“拦路虎”。怎么证明?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清除肠道微生物!研究人员使用抗生素来杀死小鼠结肠中的肠道微生物,结果发现,在引入突变型p5的小鼠肿瘤模型中,使用抗生素后,结肠和回肠中观察到的发育不良消失了,WNT的激活减少了,而且肠道的健康状态也变得更好了。图5:抗生素治疗后,结肠和回肠中观察到的发育不良消失了这样看来,确实是肠道微生物对抗突变型p5介导的WNT抑制作用,将强力抑癌作用转换成了促癌作用,促进了远端肠道肿瘤的发生。这跟抗氧化有什么关系?研究人员发现,大肠内的特定细菌通过代谢产生的一类“抗氧化”分子,尤其是其中一种叫作没食子酸的物质,可以完全再现肠道微生物对于突变型p5的全部作用。那些经过肠道灭菌的突变型p5小鼠,在被喂食了富含没食子酸的食物后,突变型p5的“促癌”模式再次出现,肠道中的非典型增生明显增多了。图6:喂养没食子酸(右)与没有喂养没食子酸(左)小鼠肠道的比较模拟肠道组织的类器官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随后研究人员在体内探索了没食子酸的分布,满是细菌的回肠果然比细菌稀少的空肠浓度高,间接证实了这一发现。该研究通讯作者YinonBen-Neriah总结道:“科学地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我们惊讶地看到微生物对癌症突变有这么大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完全改变了它们的性质。”根据这项发现,研究人员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例如有结直肠癌家族遗传史的人,应当加强筛查肠道微生物,并且在吃没食子酸含量丰富的食物时,需要三思而行,如可以在饮食中减少没食子酸的摄入、抑制没食子酸的合成。在人体中,没食子酸可以由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代谢产生。而在自然界中,没食子酸广泛存在于茶叶、橡树皮、五倍子等多种植物中,在茶、丁香、醋、水果(如草莓、葡萄、香蕉、蓝莓)等食品或调料中也有出现。图7:富含没食子酸的蓝莓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抗氧化”要被打入冷宫了吗?含没食子酸的食物吃不得了,要列入禁食名单?其实,大可不必。首先,该研究目前只是动物试验,在人体中的效果还未可知;其次,根据该研究结果,没食子酸只在p5基因突变的情况下才会加速癌症进程,对于p5基因正常的个体没有影响。
所以说,该研究的指导意义在于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正常人还是该吃吃该喝喝~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