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本篇罗列了作者关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甲状腺疾病、颈椎腰椎病等临床常见疾病脉象特点的一些见解,来,说说你的体会。
如何通过脉象诊查疾病
作者/许彦民
当今是以西医学为主导的时代,而中西医学理论有着巨大的区别。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中医都面临着如何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诊查患者的证属于西医学哪些疾病。譬如从脉象上,颈椎增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糖尿病分别从哪些脉象诊查?我们如果只用中医的病证分析方法,告知患者属于“气虚”“血虚”“肝胃不和”“肾不纳气”等,患者往往如坠云里雾里,如能分析判断属于西医学哪些疾病,患者会更加满意。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笔者逐步摸索出一些规律,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现总结出来,就正于同道。首先要明确一下中医脉象的定位,大致取《医宗金鉴》的脉象脏腑分布图。左手脉象,从手到肘,寸部:心、膻中;关部:肝、胆;尺部:肾、膀胱、小肠。右手脉象,从手到肘,寸部:肺、胸中;关部:脾、胃;尺部:肾、命门、大肠。1.脑动脉硬化,从左关部肝胆脉象诊查,左关脉肝脉或胆脉涩滞不通,都可能是脑动脉硬化症。当然,也可能是涉及肝胆脉的其他疾病,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进一步确认。左手关脉瘀滞不通,脑动脉硬化的可能性最大。但是,患者还可能是脂肪肝、肝硬化等,这需要进一步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主观感受判断,假如左关脉瘀滞,询问患者有无头晕、头胀、头痛症状,若有此类情况,几乎可以肯定是脑动脉供血不足。可以建议患者做脑血流图或脑部磁共振,多能印证中医的判断。某些动脉硬化患者表现为胆脉瘀滞(关脉下部),其实这有区别。表现为肝脉瘀滞的患者多是大脑中动脉硬化或者斑块,表现为胆脉瘀滞的动脉硬化患者多是椎动脉供血不足。脑血栓的脉诊也在肝胆脉,只不过瘀滞情况比一般动脉硬化严重。而脑出血和脑血栓对比,前者的瘀滞比较轻,但是脉象往往弦数或浮数,这是因为脑出血患者大多属血热阴虚。常有人认为,肾主骨生髓,髓聚为脑,脑动脉硬化应该在尺脉肾部诊查,这是错误的。2.神经衰弱及失眠症,从左手的寸关诊查,有时还要涉及尺脉。但是以寸关脉为主。心主神智思维,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左寸关细数,阴分不足,必定神经衰弱,心烦,睡眠不好。如果左寸关脉虚而浮,按之无力,主心肝血虚,也主神经衰弱,因心主血、肝藏血,阴虚血虚常共存。如果是心肾不交型神经衰弱,还要涉及肾,往往是寸脉细数,尺脉虚弱或细数,形成寸、尺皆病。3.颈椎增生,中医脉学没有此病的相关文献参考。从实践中感觉,左关胆脉涩滞,复加肾脉变化,也就是尺部虚弱、多有颈椎增生。这是因为颈椎为骨骼,内为骨髓,为肾所主,故应从肾脉体查。而胆经、三焦经绕颈部,所以要体察左关下部胆脉变化,再结合肾脉变化,方能判断颈椎增生的病变。但是,有些颈椎增生没有肾虚之象,只有左关下部胆脉涩滞,也可能有颈椎增生。4.腰椎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从肾脉诊查,也就是两尺脉诊查。但据个人经验,常以右尺脉为主。脉象以涩滞为主,不通则痛也。脉虚者肾虚,虚而迟者阳虚,左尺虚甚为阴虚。腰痛、脉濡、舌苔厚者有湿邪。5.高血压的脉象,主要从肝脉得出,有时涉及胆脉。也就是左关上下。左关浮弦、浮滑,或弦滑,或沉实有力,多为高血压(但是也有例外)。6.糖尿病的脉象,以左关下部,也就是胆脉为主,兼看右关下部胃脉和尺部肾脉。血糖高者,左关下部脉多小数,同时右关下部胃脉也小数,尺部脉常虚(也有尺部不虚者)。7.肝炎的脉象,以右关为主,尤其是早期肝炎,左关肝脉几乎无多大变化。因为肝炎在中医学属于脾胃湿热范围。脉象变化主要是右关脉细数或虚数。8.肝硬化的脉象,诊在左关上部肝,脉象涩滞,右关也有变化,脉多细数或濡数。9.肠炎的脉象,诊在右关上脾胃脉。而结肠炎的脉象,除了右关脾脉外,有时还涉及尺脉,与肾有关。10.哮喘的脉象,主要在肺脉,具体看分型。如果是肺感染型,则右寸关肺脾胃脉数象明显;如果是肾不纳气,则两尺脉虚明显。应该强调,所谓“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非独肺也”。哮也如是,肝脉(肝火刑肺)、心脉(心火旺、火克金)都可以是哮喘的脉象。11.前列腺病变,诊在右尺部肾脉。多沉涩、数,或虚。12.甲状腺病变,诊在左关下胆脉。有时涉及左寸脉。13.腿痛脉象,诊在两尺部肾脉,以右尺为主。但是,有些痛涉及左关及右关脉。如果四肢疼痛,脉象多涉及寸、关、尺三部脉。14.股骨头坏死,脉象在两尺肾脉,细数涩为主。但是,要兼看左关胆脉。15.红斑狼疮,诊在两尺肾脉,细数而涩。整体脉虚或虚数。16.精神分裂症,脉象滑,有的是整体脉滑,也有的主要是左关胆脉滑,而其他部脉不滑。17.梅尼埃病,诊在左关胆脉,兼看肝脉与肾脉。18.截瘫,诊在左关胆脉与两尺肾脉。脉细涩不通。19.三叉神经痛,诊在右关胃脉,参考左尺心脉、肺脉与肝脉。多浮数。20.白血病,两尺脉,左尺虚数,右尺浮数,或细数。严重者寸关尺皆细数。21.冠心病,诊在左寸。脉象必涩,瘀血也,兼滑者痰阻,脉迟者寒盛。22.鼻炎、鼻咽癌,诊在肺脉与胆脉。脉多紧中带数。右寸兼有轻微涩滞。23.牙病,诊在胃脉与肾脉。24.脑瘤,诊在左关部,多滑中带涩。25.肝癌,左关脉弦涩,右关脉细数。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法
作者/王雨三,整理/林晶
左手[阴血]
右手[阳气]
寸脉
心/包络
肺/膻中
关脉
肝胆/膈
脾/胃
尺脉
肾/膀胱、小肠
命门/大肠
左寸属心,内候心包;左关外候肝,内候胆;左尺外候肾,内候小肠、膀胱。
右寸外候肺,内候膻中;右关外候胃,内候脾;右尺外候命门,内候大肠(外者上也,内者下也)。
左三部之心肝肾属血,为阴;右三部肺脾命门属气,为阳。
如左三部脉见濡微涩小,或散大芤革之象,是阴血亏损之候,宜用四物汤,掺入六味地*汤或附桂八味汤之类。虽有形寒发热似外感,切不可用表散药,以重竭其阴血。以汗乃人身之血液,发表以重竭其阴血。即内难两经谓之虚损不足之祸,亦即“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之候也。
如右三部脉见微细虚浮濡弱散大或结代短促之象,是元气亏损之候,宜用四君子汤,掺入*芪建中汤,或炙甘草汤、附子理中汤等类,以补其气。虽有胸满痞硬、大便秘结、饮食不进等症,切不可用攻利破气泻脾肺之药,以重耗其元气。若气虚而再用泻脾肺以破其气,是将元气消伐尽净,亦即内难两经所谓虚损不足之祸。如见此阴脉而误用攻下,亦即“阴盛阳虚,下之则死”之候也。
如左右均见阴脉,或浮大且散,是阴阳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十四味建中汤之类,切勿杂入攻伐之品,以重损其气血。即《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之以甘药”,亦即“十补弗一泻之”之义。
如左寸关浮弦、右三部虚弱者,是外感风邪、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所致之候也。《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宜用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甚则加羌活,或用消风散去藿朴加芪术芍等。
如两手脉均见浮弦者,是风寒两邪伤及营卫之候也,宜用小青龙汤。
如左脉浮紧,右脉虚浮者,是肺气不足、寒邪伤营之候也,宜用麻*汤加参芪以助正撤邪而不损肺金,或用麻*人参芍药汤。
如左右两手均见浮紧脉,只须用麻*汤而不用参芪。
如两手脉均见浮缓者,是风邪伤卫之候也,宜用桂枝汤。
如左手见沉弦脉,是水湿内伏于阴分之证也,宜用五苓散等。
如右手脉沉弦者,乃水饮内伏于肠胃之证也,宜用十枣汤,或控涎丹。
如两手俱沉弦者,是水饮伏于三焦之症也,宜用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
如左尺脉洪数有力者,肾火与小肠火也,滋肾丸或导赤散主之。
右寸脉浮洪者,肺火也,泻白散加桔梗、枯芩主之。
右关脉浮洪有力者,是脾胃火之在气分也,轻则泻*散,重则白虎汤;若沉实且滑动者是脾胃之火在血分也,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如有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
右尺脉洪数且滑实,是命门火太旺,水不济火也,宜用疗肾滋本丸;若沉实滑数,是大肠火盛也,宜用大承气汤。
如脉上部盛而下部虚,或浮濡无根者,是肾虚而虚火上炎之症也,宜用六味地*汤,加牛膝、磁石、连翘、薄荷,清上而降下之;下部实而上部虚,是气虚下陷之症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之。
总之,脉实证亦实,脉虚证亦虚。
见阳脉者是阳证,见阴脉者是阴证。唯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为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为积滞症。见于左,是血分中之积;见于右,是气分及脾胃之积。
见于何部,即何部受病。触类旁通,神而明之,在乎其人,举一隅可以三隅反,则用之无不当,而神且化矣。
有痰饮病的患者,多右手脉偏弦《金匮·痰饮病篇》说:“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偏弦者,饮也。”但是没说是哪只手脉弦是饮。本文作者分享了两例己椒苈*丸的医案,总结辨证经验是右手脉偏弦(痰饮),和肠鸣音亢进(痰饮的位置在肠间)。巧合的是,"痰饮病者,多右手脉偏弦",宋老师讲课也是这么说的!(编辑0)
己椒苈*丸加味治痰饮作者/马德孚
“己椒苈*丸”方出《金匮要略·痰饮篇》“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丸主之。”昔读时对“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不得要领,今于临症之中方才领悟仲师形容腹中鸣响之状,即今之肠鸣音亢进是也。仲景之书历经二千年而不衰,正是他重实践,轻妄谈,治学上求实的结果。故而教诲,活人之著作是产生于实践而被实践所检验的真理。如丁姓患者,42岁,年元月来诊。据诉,胃内嘈杂闷胀,饮食无味、量少,形体干瘦,腹部时鸣,大便硬,夜寐不宁,口干不多饮,从年起病二十余年,断断续续按慢性胃炎治疗。急性发作时吐*绿色胆汁,颜面晦*呈慢性病容,形体干瘦,苔薄*而滑,右脉弦滑而大,左濡滑。诊为痰饮。治以己椒苈*合四君子加薏苡仁、法半夏、鸡内金、山楂。共进五剂,患者二十余年之病霍然而愈。再如患者赵某,年5月就诊。自述从年夏天开始经常左腹(降结肠上段)疼痛,腹内作响,大便稀,日二次。某医院诊为慢性肠炎。脉弦滑右大于左,苔净舌尖红,诊为痰饮,治以己椒苈*合导赤散化裁。患者服第二剂药后才开始腹泻,泻出脓样黏液。复诊继进三剂,左腹疼痛消失,大便仅日一次,成形。以上二例除有“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之主证外,都是右手脉弦大于左。《金匮·痰饮篇》“……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偏弦者欲也。”余在临症之中常体验到痰饮病者脉多右手偏弦,故脉症都恰合仲师明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