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水图/吉水、陈晓坤
乌镇“人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起初,我对江南的印象是从这些古诗词里来,轻快而美好。
后来,读到戴望舒的《雨巷》时,原有的印象中又新增了惆怅和寂寥之情,那时十五六岁的年纪,这种情愫发酵的极快,甚至掩去了轻快的部分。也是自那时起,江南成了我心心念念的地方。
可梦里的江南终究是幻境,若当真去寻,要到哪里呢?
“乌镇”——内心一个笃定地声音告诉我。
乌镇民居初遇乌镇,“浅尝江南”
我们是在下午四点多到达的乌镇,落足在汪星球青旅,卸下行囊以后就迫不及待的出去为第二天的观景探路。初遇乌镇,虽未深入景区,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就已经体会地深刻。
绿水河道,青石板桥,原始或仿古的建筑,上了年纪的树……目光所到之处皆是绿色、皆是秀美、皆是古朴。
走在乌镇的街巷中,可以看到刘若英为乌镇拍摄的宣传海报,画面中的她恬静安然似乎又甚于往日了。我不追星,但喜欢认真、恬淡、爱生活的人,刘若英就是这样的一个,她是真正的“奶茶”,温暖而香。知道她,是从《人间四月天》中的张幼仪开始,到《似水年华》中的英升华,而生活中的她才真的让人入迷,她与乌镇结缘,融于江南,有着和水乡一样的静美。
刘若英和乌镇那天傍晚,绕行西栅景区,走到店铺稀落、游人踪迹罕至的地方,往前还望不到尽头。寻一个三轮车夫问路,说是走到路的尽头就出了景区,再往前是乌村。
我听到后心潮澎湃,那是未经开发的村庄,定是江南水乡走出历史,最真实的模样。在我独行的旅途中,对这样的地方爱的最深。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探寻景区之外、当地人真正的生活模式,那其中有着最朴实的人间烟火气。
但奈何时间匆匆,天已暮色,乌村只能当做这一次乌镇之行的留白之处。所到之处,皆有留白,留白只为再相逢。
在东栅,探寻旧时光里的乌镇
乌镇现开发为景区的是东栅和西栅,东栅以水乡古镇风情观光为主题,西栅以休闲度假为主题,但相同的是都诠释了江南水乡的灵动秀美。
我们先去的是东栅景区,那里有着厚厚的文化沉淀。
带有江南古镇旧时商业缩影的汇源当铺;古今中外币式大集锦的钱币馆;始于宋元年间的手工作坊宏源泰染坊;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故居……
因多彩而生惊喜,或因厚重心生敬慕,每走进一处场馆,用心人自能领略到文化带来的震撼。
小桥、流水、人家在东栅景区时,我们遇到了此次乌镇之行的唯一一场雨。
在逛到电视剧《似水年华》的取景地——“晴耕雨读”时,我正回忆着将剧中的情景和眼前之景对应,雨“唰”地一声下来,门外天井的游客忽地涌进屋里。片刻之后,雨过天晴。
院墙里的爬山虎那雨不似江南的雨细腻绵绵,倒更像北方的夏雨,期待已久,说来就来。
虽是来得及、走的快,没能让我们尽情领略烟雨里的江南,但雨后的深巷显然和之前不一样了。
青石板上踩踏过太多的脚步,润了雨水正透着光;路边石缝里生出的小草,撒上水珠,越发青翠娇嫩;雨后,木结构的房子,原木的香气已经褪去。我趴在墙板上闻到了淡淡的、裹杂着历史陈旧感的霉味,从历史中穿梭而来,想必阳光正好时她还会是香的吧!
古镇巷道的青石板街在东栅景区,翰林第(皮影戏)和船拳表演,分不同场次演出,我们都错过了,这也是游东栅的一个小小遗憾。但那演出是乌镇民俗生活的一个缩影,如果赶的巧,去看一看,定会有不错的感受。
靠近景区出口的巷子里,售卖纪念品的小店林林总总,贩卖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多是在其他古镇也能见到的,但有一种手绘的水墨乌镇风景图,只一家有卖。顾客愿意等,老先生就现场绘画、题字,等不急就从墙面上挑一副喜欢的带走。我钟情于一副《乌镇冬景图》,带了回来。
另东栅比之西栅,旅行团较多,在不宽的巷弄里穿行,还是会有堵塞的,但东栅自身的静美是游客的嘈杂掩不去的。
西栅,光阴里的安闲地
西栅景区是更适合放慢脚步驻足观赏的。真的是契合她休闲观光的主题,这里的手工作坊、经典展馆、民俗风情大多是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体验的,这就比在东栅只能眼观多了很多趣味。
比如在草木本色染坊,有蓝印花布传统印染工序的展示,你若兴趣起,可以体验挑布的乐趣,也可以亲手做一块印花布;在婚俗展馆里,女孩子可以换上大红嫁衣,化着古典妆容,踏进精美的轿子,体验一下做古典新娘的感觉。
入口不远处,往巷弄深处走,有大片的花田,就像是西栅后花园一般的存在。晴空正蓝时,小河环绕的花海里,蜜蜂和蝴蝶忙的不可开交,微风拂过,江南风里的女子裙摆轻飘,温柔似水……
花海西栅的展馆等小景点并不比东栅少。木心美术馆、月老庙、乌镇二塔之一的白莲塔寺、昭明书院、乌将军庙、三寸金莲展馆等都在西栅。但整个下午更另我们沉醉的是西栅的和谐之景。桥与水的和谐,人与景的和谐,古树与民居的和谐,天与地的和谐,水与白云的映衬……
如若你来,不妨在这和谐处点上一壶茶。然后,躺在摇椅上,在廊街中放空自己,面对一池的波光粼粼,发呆,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就着阳光的味道。困了,倦了,就借着茶水的香气打盹儿,像脚下那只安然入睡的花猫,河里那条慵懒的小鱼,各自寻找属于自己的梦。
晚饭后,和同行的伙伴,租坐一摇橹观赏两岸灯火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暖调的灯光、静澈的夜,有调的浆声、绰约的光影,让人足足感受了一次桨声灯影里的西栅。
乌镇的浆声灯影再者,去日月剧场看一部老电影,儿时被父亲举在头顶看的那种;再看看那老式胶片放映机、那斑驳老墙上的荧幕;这些在我们记忆之初存在过的事物,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味道。
小桥畔,流水旁,谁是谁的风景?
乌镇的浆声灯影诗人卞之林有很美的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点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猜想,他一定是在江南写下这绝美的诗。
乌镇桥多。走在一座又一座小桥上,我时常在想:
这一时,这一刻,在岸边阁楼的某扇窗子后,会不会有一位多情的画家正靠着木制的壁廊,把桥上的人与风景,一一装进自己的行囊;在过去的某一天,会不会曾有一位男子和一位女子,一个在桥上、一个在阁楼上,二人无意间相对视一眼,便结了姻缘……
在仁济桥上,我跪坐在石板桥的阶梯上,拍夕阳的柔光泼洒下的河道,恍然入了梦境。日光洒落在在微风下荡波的河面上,星辉斑斓。石拱桥的倒影映在河面上,那墨绿的一弯,像是河道的腰带;架于河面的古建筑,白墙在夕阳柔波的照耀下也放出了光芒;你往远里看,河水和岸边的古木溶成一抹通透的绿,再难找出丝毫的色差;近处澈蓝的天光,由近及远,渐变成亮白的颜色;岸边少女纱裙的裙摆在微风中飘舞……
夕阳柔波泼洒下的河道是在这一刻,因这桥、这水、这柔光,我觉得自己变得美好起来,渐而进入一种喜极而泣的状态。你能想象吗?一个人会被眼前的风景感动哭。
离别,是为了再相逢
临别前,在西栅买了明信片寄给散落在天南海北的朋友们。一张张,边写边想象他们收到明信片时的心情:开心,惊讶,被人想念的幸福……总之,收到远方朋友的祝福都会快乐的吧!
暮色前的乌镇风光缓缓转身,告别。
乌镇于我而言,只是宁静的梦里水乡,安置一些祈愿,一些心事,一些疲劳,不过疏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