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在我的记忆里,是青瓦白墙,小桥流水,春燕呢喃,古典园林;是王家卫电影里张曼玉的风姿绰约,缎面旗袍,复古卷发,雨天的油纸伞,湿润的麻石路,高跟鞋轻敲古巷的回响。带着这些美好的期许,一路北上我们来到了乌镇。
乌镇
作为江南水乡的头牌,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典型代表,拥有多年的文明史和多年的建镇史,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美誉。除了拥有小桥,流水,人家水乡风情和精巧的民居建筑之外,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整个乌镇大致分为东,南,西,北栅。西栅和东栅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南栅和北栅现在还是普通民居,有很多人仍然居住其中。随手一拍处处是景,遇上烟雨天更是如诗如画。
西栅大街是整个乌镇最热闹的一条街,隔水对望,与之平行的是女红街。西栅大街上有各种手工艺,做灯笼,做木器,竹艺,露天电影院,昭明书院,乌镇邮局,各种小桥跨水将两条街天然的连接起来。我们一路走着,一会在桥上,一会在街上。仿佛就是卞之琳那首诗里写到,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
踏上乌镇的土地,心情更多了一份愉悦仿佛更能看见乌镇的原貌。来之前,有人说一定要在乌镇住一晚,这样可以看见乌镇的早晨和夜晚。早晨的乌镇像淡妆的少女,梳妆打扮,清新可人。早上走在空无一人的石桥上,看着阳光照着雨读桥的石凳,仿佛诉说着千古佳话。黄昏的乌镇,夜幕降临,风光映水,像是浓妆的少妇,多了一份妩媚,但不艳俗。金色的晚霞照映着白墙灰瓦,仿佛披着金色的外衣。在这里,无需说话,在水边静静的坐着,看着即可。但是,无论是早晨亦或是晚上,乌镇都是恬静安宁。比起国内其他的古镇,多了一份朴素。
乌镇的美还隐藏在一些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小巷子,老旧的窗子,积满青苔的墙上,转角的屋檐,别致的橱窗。所有这些和小桥流水相得益彰,更加增添了乌镇的神韵。走完西栅大街,从安渡坊坐船走水路,又是另外一番惊艳的景象。
除了以上那些,乌镇最大的亮点就是保留了传统手工艺,并且不是摆放器具供游人参观,而是真的还有人在继续这份传统。益大丝号就是这颗明珠。以前只听过抽丝剥茧,这次真正看见了这样的手艺,而且还有民国时期的机械仍然在继续工作。乌锦的制作全过程,从选蚕到选茧,再到抽丝剥茧,再到纺织,让我大开眼界。
除了传统民居,西栅还设有木心美术馆和乌镇大戏院,互联网会议的永久会址也在这里。游完西栅还可以出门,在游客中心乘坐免费巴士去到东栅。东栅和西栅比更加原始生态。现在也仍然有一半的居民居住。皮影戏和唱大戏台也在这里。还有当铺,民俗馆,三寸金莲馆供游人参观。皮影戏半小时一次,一次十分钟,最后一场是下午16点。
在墨色的江南,撑一把油纸伞,在灰墙黛瓦的古巷之间,在下过雨的青石板路上,静静地走着,慢慢地看着。虽历经千年的沧桑,江南六大古镇但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色,置身其中,每一帧都仿佛如同在梦里,美得让人忍不住感慨: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