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属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乌镇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日照充足,春长秋短,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
乌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景区,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拥有多年文明史和年建镇史。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乌镇有六千多年历史,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年11月19日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乌镇历史源远流长,据乌镇近郊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大约在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夏商时期,乌镇属百越地。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其后,乌镇或属浙江的湖州、嘉兴管辖,或属江苏的苏州治理。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后晋天福五年(年),置秀州,青墩遂属嘉兴县隶秀州。宋淳化三年(),乌镇属乌程隶湖州。熙宁十年(),析嘉兴县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风等5个乡归崇德县,青镇在清风乡,属崇德隶秀州。元丰初年,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嘉定年间,升嘉兴为军,青镇遂属崇德隶嘉兴军。元至元十四年(),乌镇为湖州路乌程县地,青镇为嘉兴路崇德县地。镇地设都巡检。明宣德五年(),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民国元年(),乌、青两镇依旧分治。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年5月,乌、青两镇终于合并,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未曾更改。
乌镇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的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被誉为“一个现代文明影响不大的世界,一张古老色彩依然浓重的史页”。水,增加了乌镇的灵气,而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乌镇现有30多座桥。西栅有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乌镇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连桥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染坊,似乎是江南的一种标志。大大小小的染缸,一张张墨蓝的染布被高高挂起。还有专门印花的染坊,用模子印出一朵朵美丽的花纹来。江南女子的心灵手巧,便由此而体现。
在乌镇西栅景区,有一座十分不起眼的庙宇,就是月老庙,外面的树上、院墙,栏杆上都挂满了许愿牌,许多人都在虔诚祈福,心诚则灵,愿世上有情人终成眷属。
夜,悄悄的来了。这时候,乌镇才真正热闹起来,两岸灯火通明。乌镇蓬舟细柳边,灰砖青瓦绿苔前。灯水相映,碧波荡漾,乌篷船摇啊摇,带你梦归故里。
相比东西栅大群的游客,南栅一路走来甚少见到行人,这里还未全面开发,大都还是寻常人家,张家老宅和朱家老宅参观都只要一元钱,虽然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看的,但是生活气息很浓,没有过分的商业化,这才是乌镇本来的味道。
乌镇经过历史磨练,岁月陵替,风雨沧桑,从未经受过战火的蹂躏,保存下来的十几万平方米的江南典型水乡民居群及十几座古桥梁,诉说着古镇的从容与端庄。你来或者不来,乌镇都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