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暮雪诗刊现代诗歌创作浅见杨拥军
TUhjnbcbe - 2025/1/1 21:14:00
吡美莫司乳膏价格贵不贵 https://m-mip.39.net/nk/mipso_9328952.html

◆现代诗歌创作浅见

文/杨拥军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一门语言凝练的艺术,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情感的升华。现代诗,作为一种自由诗体,可利用其语言跳跃的优势,把隐藏在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充分展现出来,并能做到收拢自如,从而产生一种灵动的美感。而这种灵动的美感,既要感染自己,更要感染读者,以求达到震撼心灵、为精神增添力量之目的。这就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不断把自己生活中最受触动的人和事以及情感融会在一起,用最准确、传神的语言来进行表达,不断把意象优化,把情境推向高潮,从而使诗歌达到应有的张力。这就要归结于诗人对人性、对感情、对人生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再用全部的情感去加工、锤炼,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让诗歌真正拥有魅力。

一、诗体结构力求完整

诗歌创作与写作文一般,亦要讲究布局谋篇,有开头,有结尾,必须做到善始善终。一首完整的诗歌,必须包含“起”、“承”、“转”、“结”这一完整的诗体结构。

这里,我以自己创作的几首小诗作为例,我们不妨先看看。

1.失眠

昨晚,注定无眠

(起句)

一壶香茗,如同兴奋剂

总是把我头脑中的兴奋,撩起

蛙鼓虫鸣,不和谐的声音

如同轰炸机

声声刺痛我入眠的神经

翻来覆去,辗转难眠

数星星、数月亮、数羊群

感觉时间如铁

堆满了夜空

滴答、滴答的钟摆

似乎在停滞、难移

(以上为承句)

双眼圆瞪,仰视

(转句)

多么渴望,把夜戳一个洞

窥破黎明

(结句)

2.夏(三首)

(1)夏风

一丝夏风(起)

一抹凉意(承)

一季烦躁,拽住了风的尾巴(转)

放飞了心灵(结)

(2)夏雨

一阵夏雨(起)

一次心灵的洗澡(承)

一季红尘雨刷(转)

回归了心灵(结)

(3)夏阳

一季夏阳(起)

一场心的炙烤(承)

一季灵魂与夏阳的较量(转)

重塑了心灵(结)

由上述例子可知,即使只有四行的微诗,亦有完整的诗体结构。而在诗创过程中,我们又如何处理好“起”、“承”、“转”、“结”这四个诗歌环节呢?

首先,起句、起句很重要。起句要柔和平缓一些,语句不宜过硬、过猛。否则,下面的内容却难以为继,或者整首诗会显得过硬而缺乏律动美。

其次,“承”、“转”句要做到和谐、自然。这如同写作文一般,段与段之间,过渡要自然,要做到无缝对接。一句话:做到顺势而行。水到渠成。

最后,“结”句要有力。这一环节,亦非常重要,否则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之感。好的“结”句,可以深化整首诗的主旨,让诗歌富有张力,给人回味无穷或峰回路转之感。

二、诗歌语言的组织

诗歌,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展现,而情感展现的载体就是语言。在诗创过程中,需要特别讲究诗歌语言的组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一是打破常规组合。

1、修辞的运用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能凸显诗的艺术性,以增强诗的生命力。下面列举本人所作诗歌作品中的词句作为案例,相信大家看后,便知端详。

A.《衣钵亭》:……神秀杀人的刀/高不过耸立的雄关/岭南/一片安宁的天/已把真传衣钵/裹严……“安宁的天”、“把真传衣钵裹严”(比喻)

B.《珠玑巷人南迁》:……竹篙,划破了三江/竹筏,撞击的波浪/在九岸,叩响……“划破了三江”“九岸,叩响”(夸张)

C.《红石榴》:……掀开那层红盖头/滚实无阙的红珠/粒粒晶莹,满口的清爽/那是,在品尝满腹的经纶。“红盖头”(比拟)、“满腹的经纶”(比拟)

D.《谷雨》:……犁铧,翻起那一块块规则的泥块/汇成了一纸五线谱/穿透泥香/一曲秋实的歌/仿佛,又在耳边响起……“五线谱”(比喻)、“穿透泥香”(比拟)

E.《迎春花》:……纤纤细腰/历经一季煎熬/用一身嫩黄,扎破寒天……“纤纤细腰”(比拟)、“扎破寒天”(夸张)

2.词语的组合

一般而言,诗的语言,它超越一般的语法规律而具有跳跃性、显著性和超常性的特点。它组合灵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不同官能的修饰语进行交错搭配,可以说“乌黑的叹息”“浮着油沫的梦”“粉红的回忆”“温暖的寂静”“乳白色的歌声”等等,用这种常规上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代人复杂的情绪。

词性的转用也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常规手法。如:洛夫的《今日小雪》和《湖南大雪》诗中的“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我们风过霜过”诗句,这儿就是把名词用作了动词,不仅能激起读者相应的形象感觉,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经验体会。“荷”字给人以热烈与衰败的感觉,“蝉”字给人以浮躁与凄凉的形象,“风”、“霜”二字,给人磨难与成熟的人生体验。大胆打破常规组合(即不按语法要求搭配)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可太过滥。

我们掌握了一些诗歌语言组织的技巧之后,还得有“锤字炼句”的功夫,也是我们平时作文中的修改。这一点对我们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则被人称为“才大语终奇”,诗人们大多都是锤字炼句的能手。

三、意象(意境)力求优美

诗歌的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简而言之,“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这就是诗歌理论所注重的: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就是意象。这就要求诗歌创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即“诗心”或“诗情”。“诗心”与“诗情”是决定诗歌质量高低的最主要因素。而这基本素养,主要取决于诗歌创作者的天赋、对事物观察的感知以及对优秀诗歌的学习、借鉴、感悟,即触类旁通的能力。

1.寓情于景

诗人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A.《岩缝中的树》:岩石/被风雨染成了苍凉/柔弱/却没埋怨缝隙的冰凉/借一抹暖阳,昂头/在时光中/一寸一寸地刻画出顽强/身披的翠/最终卷成了不屈的符号

本人通过描述“岩缝中的树”这一景物,由衷表达了自己对“岩缝中的树”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不屈的敬佩之情。

B.《致我的盆景赤楠树》:……十三年了/这里的空气、雨露、阳光/还有为你洒下的汗水/都让你一一独享/其实,我不苛求什么/只想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将以什么模样/去迎接世人目光?

本人运用对话的手法,在字里行间展现了自己对“盆景赤楠树”的喜爱之情和殷切的期盼。

C.《月光下的身影》:月光/把一座城照亮/却未照亮我内心的阴凉/向着自己的身影,追寻/始终,找不回我当初的模样

本人描述的是境,表达的却是:在现代都市文明生活下的人们,普遍缺失的淳朴这一主旨,从而抒发“盼望人性的回归”这一思想感情。

D.《“六一”随感》:一角/先烈鲜血浸染的旗帜/系在花朵上/飘扬、飘扬……/映红了整个花季/雨露阳光下的花朵/在成长、在欢笑/突然/在时光的转弯处/我仿佛看见/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已变成了撑起明天的栋梁

本人通过对系着红领巾的儿童描述,表达了“儿童要成长为社会的栋梁,离不开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培养”这一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

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这主要是: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A.《渔火》:迷离的夜幕/紧裹一叶孤舟/朦胧的视线/让渔人乱了分寸/慌张的摇曳/刺痛了黑夜中的寂寞/望不尽的忧愁/在心中,愈积愈厚/幸亏/倔强的梦/已经把渔灯,点燃/一丝萤火虫般的光/如同利剑,穿破夜幕/把浪花与陆地/划成了两半/伴随,远山钟声的敲响/到达彼岸的希望/渐渐地,越照越近

本人是借小小的“渔灯”发射出来的微弱“渔火”给渔人所带来的希望这一景,来阐明“平凡之中不平凡”这一人生哲理。

B.《爱的温度》:闸门,一旦打开/情思如潮/缠绵,熬成的鸡汤/在热浪中,翻滚/时光太瘦,指缝窄短/九十九度的火热/抵不住一阵秋凉/在秋天的轮廊下/透过,树梢的脉纹/只听见,金蝉的哀鸣

本人是借“初恋者热恋”这一场景,阐明了“再好的感情均离不开人间烟火的熏染”这一社会现实对男女之间感情的影响这一道理。

C.《梦》:梦见自己成了庄子/披一袭白衣/挥动逍遥的鞭/跨上鲲鹏/穿越巫山的云/在沧海上空,云游……/忽然/凡尘,扎破了行囊/随风律动/渐渐地,变成了一只蝴蝶/向着春暖花开的方向/翩翩起舞

本人借“梦”境来表达自己对“逍遥自在这一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今冬岭南》:……雪霜,捧打残桑/漫天卷起一片片枯黄/大地的裂痕/被寒风越刮越深/噤言的乌鸦/不愿诉说风的无情/唯见,萋萋芳草/却在默默地/为秋天逝去的亡灵,送行/此时/只见被寒风猛刮的南岭/抖擞着几枝寒梅/阵阵梅香/渐渐地/唤醒藏在泥土下的灵魂

本人借岭南冬季的景色来表达“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人生哲理。

3.灵活运用“蒙太奇”手法

电影编导把不同的镜头,通过剪辑与编辑,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这就叫“蒙太奇”。而诗歌创作时,采用这种方法写作的方式也叫蒙太奇手法。即: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实现意象的跳跃或重新组合。

(1)叠加融汇:就是在一个意象上投影着另一个意象,两者互相渗透合成一个新的意象,如化合物具有了新的功能。

例:《石头与水》

自从/女娲补天/让石头露了回脸/石头/开始裸露峥嵘/无论精卫填海/抑或大禹治水/还是李冰筑堰……/石头成为治水的功臣/在水的面前/扬起了高傲的头//流过岁月的长河/水/终于弄明白/凭恒久的柔情/足可凿穿坚硬的石头/丰盈的水/足可盖过石头骄傲的头

诗中,本人把“石头”和“水”两个不同的物象相互叠加,最后融汇成一个新的意象。

(2)对立与重构:把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物象,相互融合渗透合成一个新的意象。

例:《春雷与蛙鸣》

一声春雷/从天际划过/催醒了青蛙的睡/仰头张口/声声蛙鸣/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生命

在诗中,本人把“春雷”和“蛙鸣”这天上、地下两不同、甚至对立的物象进行组合,最后融汇成一个新的意象。

(3)移步换景:主要运用在游记或参观记以及史诗类诗歌。描写景物或史实时,人走景移或时空变换,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案例:《乌镇古韵》

……画框中/石街路的斑驳、青砖墙的泛黄/那是岁月老人/涂上的一抹沧桑/秦砖连着汉瓦、小桥流水人家/那是历史的印痕,古韵的芬芳/烟雨下的深巷/曲径通幽/任由游客/一步、一步丈量出古镇的历史长度/小桥下,流水的涟漪/把古韵延伸到远方/乌篷船中的船娘/用芊芊细手,一上一下不停地摇橹/揺出,古镇的神韵/油纸伞下/江南少女/一口口吴侬软语/吟出万般风情……

本人在游览乌镇过程中,伴随前行的步伐,把看见的“石街”“青砖墙”“古巷”“乌篷船”“少女”等不同的物象进行叠加,最后融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常言:“诗无达诂。”诚然,诗诗无定法,但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从“语言”、“意境(意象)”、“情感(包括:广度、深度、烈度)”、“艺术性”、“独创性”等几大因素去考量,这是我们诗歌创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杨拥军,广东韶关人。笔名:秦砖汉瓦、泷之子。中学高级教师,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羊城晚报》《印华日报》《诗词报》《香江诗潮》《长安诗刊》等国内外三十余家刊物,著有诗集与诗词集各一部。偶有作品获奖或被丛书录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暮雪诗刊现代诗歌创作浅见杨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