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低头思故乡的李白,为何一生都没有回家近乡
TUhjnbcbe - 2024/12/30 13:42:00

导读:史料记载,“诗仙”李白比较正式的游学有两次,一次是“省内游”,时间约为1年,分别到了成都、峨眉和渝州(现在的重庆市)等地。

第二年又开始第二次远游,他再次告别家人,带着一把剑出省远游,先后到了会稽、扬州、汝州、安陆)、开封、长安、洛阳等地,并与李邕、孟浩然、王昌龄、裴长史、杜甫等人交了朋友。

在扬州期间,李白病倒了,某一天夜里忽然看见天上的明月照在床前,于是有了孤独漂泊之感,十分思念故乡和亲人,于是写下了那首名传千古的《静夜思》。

开元十二年(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开元十三年(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元十四年(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李白这一生很传奇,娶过退休宰相的女儿为妻,得到了玉真公主的青睐,受到了玄宗的赏识供奉翰林,遭谗毁辞官,安史之乱又当了永王的幕僚,怂恿李璘起兵称帝,兵败后又锒铛入狱,流放夜郎,穷困潦倒之下投奔了做当涂县令的叔叔李阳冰,最后也病死在当涂。

由此可见,李白自第二次出蜀后就一直没有回家,那么写下了“低头思故乡”这么有名,思乡情结如此严重的李白为何至死都没有回家呢?

李白一直不回家的原因有三:好面子,离家太远,物是人非

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筛选,思虑再三后觉得李白不回家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好面子。男人大都好面子,李白也不例外。细想一下,才华横溢的李白出蜀远游,是带着家中亲人厚望和期许的,父母长辈应该都希望李白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李白也希望自己能大展宏图,扬名立万。

虽说也在唐朝翰林做官,可是这个官与李白自己心中所想差距甚大。在翰林期间,李白主要是陪玄宗作诗吟歌跳舞,后来看不惯朝堂里的黑暗才辞官,但是又不甘心,才怂恿永王称帝,失败后入狱。

李白在外面混的不好,没有衣锦,自然不好意思还乡。于是一年又一年过去,直到病死也没有回家和家人团圆。

二是离家远。李白是个不负责任的浪子,走着走着,玩着玩着,就离家越来越远。我初步看了下,李白从陇西出来,最远到过现在的浙江绍兴,高速距离大概公里,在古代陆路不发达,水路一般般,交通工具也落后缺乏的情况下,这个距离起码要增加20倍,按平均日行里简单换算,李白回家一次花的时间至少要2年2个月以上。

《蜀道难》: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所以说逢年过节的时候,就算李白想回家也很无奈。并且,从他托魏颢写的《李翰林集序》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李白先后有过4个老婆许氏、刘氏、鲁氏和宋氏,生了2个儿子明月奴和颇黎,以及1个女儿无名氏,拖家带口不方便,他也就熄灭了启程回家看望父母的心思。

《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

三是物是人非。为何说物是人非呢?简单的说,就是家中景物也许依旧,可是人事早已经大有改变,改变到我们都不认识了。

众所周知,古代人因为饮食、医疗等方面的原因,寿命一般都比较短,所以李白25岁离开父母远游后,既渴望又害怕收到家里的书信或者消息,可是一旦听到亲人离开,心生必定难掩悲凉。

近乡情切,更是近乡情怯。以至于后来,李白本人再次回到了四川境内,呆了很长一段时间,思虑了很久,却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回家。

不只是李白有近乡情怯,还有更多的后来人

近乡情怯,通俗地说就是离家越近,那种思乡之情就越忐忑不安。最早出自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这首诗中,虽然宋的人品不是很好,但是这首诗可以说是一绝。大意是说诗人逃亡在外离家多年杳无音信,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越靠近家乡,认识的人越多,也越害怕。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其实呢,不仅仅是李白有近乡情怯,还有一位唐朝诗人贺知章也是如此。贺知章也在唐朝做官,离开家都有50多年了,等他80多岁辞官回家的时候,看到家里的小孩子都不认识,所以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回乡偶书》,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情怯。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让我们快进一下,回到近代,不得不提起余光中,这个被李敖骂作“近乡情怯”的“乡愁诗人”。余光中一生都在漂泊,从内地到香港,再到台湾,多地辗转,因此没有归属感,所以一直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同样的,一代大侠金庸,也有着难以忘怀的乡愁。他出生在浙江海宁,表兄弟叫徐志摩,堂兄叫查良铮(穆旦),姑父是蒋百里,表姐更是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有个表外甥女笔名是琼瑶,一大家人都了不起。后来定居香港,也是因为故乡情结,他小说里对于江南的描写居多,也许都是在写他的故乡浙江海宁。

无独有偶,“流亡者”木心也有过这种“近乡情怯”的时候,他有过不一样的经历,还旅居过海外,后来回到故乡,写下了散文《乌镇》,表达自己对于故乡那熟悉又陌生的情感。

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是处。夜色初临,风雪交加,我是决意不寻访旧亲故友的,即使道途相遇,没有谁能认出我就是传闻中早已夭亡的某某,这样,我便等于一个隐身人,享受到那种「己知彼而彼不知己」的优越感。

近乡情怯表达的更是一种无奈之感和难言之隐

总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深表赞同,却又感觉不妥。一个人在哪里,然后成家立业,这个家更多是指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但是,我们心里的家却往往是一种无法磨灭的记忆,那里有童年、有同伴、有亲人,有我们曾经的单纯和美好!

思乡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的我们,大都背井离乡,在外打拼,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都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个时候思乡之情就显得更加浓厚。

虽说现在网络通讯的发达和普及,老家人也会用聊天软件,想家的时候也可以打电话开视频。然而远水难解近渴,隔着屏幕是怎么也缩短不了漫长的距离,面对面的拥抱和交流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近乡之情:又要过年了,返乡的人已经陆续踏上归途,只是我觉得越接近家乡,心中的不安和焦虑,或者说是忐忑就更明显一些。也许半年,也许一年,也许很多年,你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谁家的老人离开,谁家的小孩子出生,熟悉的人看不到了,陌生的人不认识你。

甚至乎,你刚到家里,就想要离开,所以乡愁是矛盾的。而近乡情怯很多时候带给我们的是担忧和害怕,更是一直无奈之感和难言之隐。

怯乡之情:那些固有的我就不再多言,那么现代人为何怯乡如此严重呢?我想大概是生活带来的压力吧,工作如何,工资高低,有没有脱单等等,这些看似普通却又不简单的问候,不知道会产生多么大的疼痛。

怪不得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害怕回家过年,只不过更害怕那些尴尬的场面。年龄越大,就越会觉得三样东西非常重要,一个是钞票,一个是工作,还有一个是家庭。这些都逐渐演变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标准答案了,所以很无奈,生活太难了。

结束语:

时代不一样,身处的环境不同,人和事的结果也是迥然不同。

李白如果到了现代,也许可能只是一个会写诗的“渣男”。我们回到古代,可能也无法取得李白这样伟大的成就,更达不到他这样的高度。

为什么李白一生都不回家?我想这个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是作为我们,依然要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

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常回家看看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低头思故乡的李白,为何一生都没有回家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