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篇《为了成为“小日本”,这些中国人到底有多努力》,里面提到现在某些旅游博主乃至景区自己,把咱们好好的景点安个日本的地名儿,前面还要加个“小”字,营销成“小京都”、“小奈良”等“小日本”的事儿。
(图源:小红书)
在留言区,大伙儿纷纷表示气坏了:这不明摆了是“我给儿子当孙子”嘛。
(要知道,日本奈良、京都是仿照中国长安、洛阳建造而成,至今京都仍有不少学校、医院、公交车牌还挂着“洛阳”的名字)
还有的留言,把这些旅游博主戏称为“行走的50万”,希望有关部门引起足够重视。
不过,咱们玩笑归玩笑。
这波“小字辈”旅游景点,何止是碰瓷一个日本啊,世界著名旅游景点都快给他们给碰全乎了。
(数据来源:小红书
图源:半熟财经)
根据
半熟财经统计,除了“伪日系”这个重灾区,全国至少还有52个“小瑞士”、43个“小圣托里尼”,连“小摩洛哥”都有27个。没统计在内的,还有“小冰岛”、“小巴黎”、“小新西兰”...
真就“假装在国外”呗。
(长沙·无水版·小圣托里尼)
而一边是这些“国外旅游城市”在中国遍地开花,
另一边,咱们自己的不少旅游景区却是“臭名远扬”了:
在前几天的那篇文章下面,就有读者吐槽:
“国内好多古镇,人造痕迹重也就罢了,还千篇一律,管理也比较粗放,给人的旅游体验特别差。”
“国内这些景区,感觉就是宰人的。”
平心而论,这些年,咱们或多或少也都有过这个感觉。
不同于那些被国内“小字辈”碰瓷的国外网红景点,如今在中国,“网红景点”其实是个贬义词。
尤其是再扯到什么“历史文化”,不踩雷,好像都有点不正常。
所以说,如“小日本”之流,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流量密码,也不全是因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有些人想出境游想疯了?
是不是也因为咱们国内的景点,实在是太拉胯了?
01
“网红古镇”,是如何让人失望透顶的?
咱们先来扒扒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的老街古巷。
它们的介绍页面,往往神乎其神:“千年历史,百家老字号,数十座名人故居,在这里和历史文化相遇......”
但实际上,等你到了地方,看到的场面,极有可能是这样的:
这3张照片,明明来自不同的古街,但相似的画面往这一放,连我都搞不清哪个是哪个了。
而且,说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咋就变成了小吃一条街?
再仔细看看这些小吃店面,不能说是啥“本地特色”,只能说是毫不相干——
烤猪蹄、羊肉串、臭豆腐、冲兑奶茶、锅盖烧饼、泰国大芒果、还有串在一根长签子上的大薯片...
更诡异的是,在武汉户部巷,排队最长的却是长沙臭豆腐;
北京王府井,卖得最好的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而要论各地古街,阿不,小吃街的拳头产品,还要当属轰炸大鱿鱼。
小吃连连看,还勉强忍了。
号称“民俗工艺”的纪念品,画风也不对劲。
小到手串、香包、真丝绣花手帕,大到精品陶器、绸缎披肩、民族风长裙。
尽管同一条街上就有不下5家店卖同样的商品,但店主们愣是能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声称自家是“独一无二的纯手工制造”。
结果,打开某宝的拍照识别功能,就能搜到一模一样的款,领劵满减还包邮。
(西安回民街与湖南凤凰古城卖的玉器没啥不同)
怪不得有网友感慨:
每个中国人旅游的第一站,都应该是义乌小商品城。
在包罗万象的小商品城见过了市面,也不至于在景区里挨这顿宰了。
免费的古街区如此,或许是打开的方式不对?
那掏真金实银升升级,买票进到古城古镇里面看看呢?
毕竟,古城的百度释义是这样儿式的:
“中国年历史孕育出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境内建筑遗产、文物古迹集中,是研究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明显更高端了啊有没有。
结果人一进去,这不是又穿越回了城区的古街老巷...?
当然,古城里可以打卡的“著名历史景点”确实更多了,但在一条条似曾相识的古街里,更更多的是现代气息满满的民宿、酒吧和咖啡馆。
路两边的轰炸大鱿鱼和义乌小商品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你跑不掉。
不仅没“历史文化”那味儿,有些官方正版古城还放飞自我,造起了“假古董”:
山东潍坊青州市,明明是古九州之一,堂堂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却非要再耗资7亿、参照《清明上河图》造个仿古建筑群出来。
这意思是,历史文化,也可以任意打造咯?
正版古城如此拉胯,也就给了很多人一种错觉——“我上我也行”,有人利向胆边生,打自家院儿里玩起了泥巴:
距离正版秦始皇陵10公里不到,西安“世界8大奇迹馆”打出了“博览世界奇迹,传承历史文化”的招牌。
但里边的兵马俑,是这样儿式的:
(戴着大号美瞳片、嘟嘟嘴的西安山寨兵马俑
图源:大众点评、梨视频)
......
就,怎么说呢。
大家要是实在忍不住去古城旅游,这边还是建议提前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
不过,就算装上了APP,碰上个民风彪悍的主儿,把宰客安排得明明白白,那估计也没辙 ——
湖南的凤凰古城,强行筑墙围城,免费变收费的同时,也把沈从文笔下不染俗世纷争的文艺圣地拉下“神坛”;
云南丽江古城更猛,时至今日,已经把酒托、出租车宰客、导游骂人、强制购物、殴打游客等等劣迹行为奖项拿了个大满贯。
当地人也是金句频出,什么“不买东西比卖yin更可耻”、“丽江欢迎你,是欢迎你来消费”、“蚊子是我们养的宠物,熏死一只罚款100”张口就来。
每一句都颇具爆点,深谙自媒体时代传播之道。
(丽江官微,不会说话,可以不说)
据说连云南省某官员私访时都被强制消费了...
你就说说这帮人头有多铁吧。
早在前几年,这些地方就是本地人口中“人间不值得”、“专坑外地人”的地儿。
普通人去了能不能有好的体验,纯粹是一门玄学。
所以,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直接飞去国外玩。
而从年起,因为出不了国门,闲出草的一波人开始积极挖掘国内的美丽景点,用“假装在国外”的标签,恨不得把国内的“打卡圣地”重新定义一遍。
(图源:小红书)
对于国内游客来说,也算重大利好——国内古镇玩来玩去都一个样,终于可以整点不一样的活儿。
两波人一拍即合,于是,才有了今年这波爆火的“小字辈”系列。
网红1.0时代的中国古城古镇古街们,也越发被踩在旅游圈鄙视链最底层了。
人民群众,已经用脚投票了。
那咱们的“历史文化胜地”,咋就支棱不起来呢?
02
老天爷追着喂饭吃,为啥还能玩脱了?
看完以上的群魔乱舞,相信大伙儿早已发出灵*拷问:
花大价钱、穿过大半个中国,你就给我看这个?
明明是商业买卖街,你打着“历史文化”的大旗干啥呢?
实际上,这些古城古镇能名声在外,绝非是浪得虚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敢打“历史文化”旗号,大多是唐宋以来的文化中心;最晚,也得有清末民国的文脉加持。
这些老天爷赏饭吃、实打实的名胜古迹和地域文脉,现在之所以大隐隐于爆浆鸡排、轰炸大鱿鱼和义乌小商品,还是和背后的生意有关——
要知道,历史文化资源这个东西吧,是不会凭空创收的,得有效开发,才能转化成旅游产业,才能带来收益。
可咱们不少地方*府和旅游开发商们,看准了游客一个个都是不买点啥就不算“到此一游”的主儿,也就懒得开发真正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低质量工业化的产品就这么占领了市场。
产品高度同质化,同行竞争也就极为激烈:
一项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江苏苏州平江路上的商户迭代速度,已经和互联网同一级别——75%的店铺,经营时间都不到3年。
内卷至此,商家自然是什么好卖就卖什么,各种网红营销噱头也都得跟上。
啥叫恶性循环啊?这就是。
这么多面向旅游者的店铺开起来,也让本地人没法在本地生活下去了。
(“老北京味儿”
遛鸟瞎逛游的胡同串子
图源:unsplash)
以全国最早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江苏周庄和云南丽江为例:
早在年,这两座古城服务本地居民的店面占比只剩10%左右;
(图源:《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到年,由于房价上涨和生活不便,丽江古城近90%的原住民都已另寻他居。
如今丽江的主要住客,除了游客,就是从事旅游业、经营商铺的异乡人,基本没啥本地人。
好家伙,没扒资料之前,还以为是丽江是“民风彪悍”。
闹了半天,那都不是本地人民啊。。。
发现了没?
这真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一大奇观——
中国古镇普遍过度商业化,已经把原住民、连带着原汁原味的风俗民俗都给挤了出去。
几百几千年的文化、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如今被精简得就只剩下几处孤立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名人故居和几块匾牌石碑了。
(北京市南锣鼓巷的文化遗迹保护标志)
古街倒还“古貌”犹存,但内核又全是同一套商业化模板。
要是这都不“千城一面”,那才真是奇了怪了哦。
而另一方面,每年每月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赶到古镇,渴望了解一个朝代、一段历史的精粹文化,体验古老“慢”生活的朴实无华。
结果发现,“历史文化”也就那样,还得小心提防被宰,连正常旅游体验都谈不上,图啥呢?
久而久之,古镇可不就是臭名远扬了吗?
(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网友楼下菜市场≈我家楼下菜市场)
归根结底,做文化产业,需要思想沉淀和艺术底蕴。
想要做好古镇旅游,就逃不过高投入、慢回报、前期回报率低这些核心的问题。
而这,显然和急功近利的资本运转是相冲突的。
当资本企图用短平快的玩法,去博取利益时,游客就只能得到一些经不住推敲、破绽满身的“文化”产品。
要是我不说,你知道中国历史古城镇其实有多个吗?
这些历史古城镇,遍及全国各地,大多有-年的历史。
可现在真正能让人有深刻记忆点的,掰掰手指头就能数出来。
(网友们的古镇·印象一览)
而不同于咱们千城一面、甚至臭名远扬的古城小镇,国外的不少景点已然是IP形象明确,在世界人民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象。
咱也不说远的,看看这波国内“小字辈”景点就知道了——
亭台庙宇+古风石灯笼+樱花古松或枫叶,是“小京都”。
雪山+草地+湖泊+蓝天白云,是“小瑞士”。
白墙+石头台阶+蓝色屋顶门框,是“小圣托里尼”。
绿草地+户外咖啡馆,是“小巴黎”......
现在的问题是,无论咱们的摊主是如何十年如一日地卖着臭豆腐、爆浆鸡排和轰炸大鱿鱼;
咱们的景区又是如何群魔乱舞、败光路人缘的。
那些更优质、性价比更高的国外旅游景点,依然在它们自己的国家里,被世界包括中国的游客们流连忘返,并且,一年比一年更有历史沉淀。
这几年,国人飞出国旅游也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便宜。
如果某些人继续把咱们自家旅游资源糟蹋下去,那么也就别怪自己人都不愿在自己家玩了。
那么,那些在神州大地上,生命力越来越弱,甚至已经臭名远扬的古镇,还有救吗?
03
中国古镇,玩不明白商业化?
幸好,烂是常态,但还有例外,比如乌镇。
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可能会恍然大悟——哦!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嘛,了然了然!
其实打一开始,乌镇走出的,就是王炸级别。
在年正式开发之前,总设计师陈向宏先用6个月时间,把中国所有已经开发的古镇都走了一遍,发现它们普遍有一个问题:
今天建这个,明天建那个,风貌不协调也不统一。
为了维护江南水乡的整体风貌,非建筑系专业出身的陈向宏,愣是亲手画出了多张草图,细节到窗开的方向、屋顶哪高哪低、垃圾桶什么样。
之后的20年里,在这个细节狂魔的把控下,乌镇虽然也大搞商业化,但各家店品都被严选,一店一品;
粽子放多少糯米、包子放多少肉、番茄炒蛋里不少于4个鸡蛋,通通都有标准可依,严格执行。
甚至,排水沟多长时间冲一次;路灯多久时间擦一次,也都是写在规章制度里的。
(图源: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