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郁震宏
崇福:蔡家里
发音提供者:王健、夏国元、沈建学
我一向喜欢崇福话,细长,好听,比如“这样”,文言文里,写成“然”,湘漾里人就叫“然”,但发音为“柴”,崇福人则叫“在”,开口小,文气。
湘漾里说人坏,叫“恶拉”,崇福人叫“乌拉”,拖长调子,听起来,这个人好像并不坏,所以崇福骂人的话,虽然跟湘漾里一样,比如“猪头三”、“*头”、“狗触”、“洋盘”、“阿木灵”,但听起来,湘漾里话凶,崇福话不凶。
我平常说话,正宗湘漾里土话,但读起古书来,崇福人听了,以为我是正宗崇福人,这一点,主要是受恩师徐树民先生的影响。徐先生童年生活、读书都在南沙滩,能说老派崇福话,读书亦然。我从先生读书几十年,到现在,年近不惑,平常还是说湘漾里土话,但只要看见文字,念出来,自然而然就是崇福话,无缝切换。崇福土话,过去也叫“石门白”,石门就是崇福镇,现在的石门镇,湘漾里人叫“石湾”。
相比于乌镇、塘东,湘漾里土话,与崇福话的差别反而小,比如“一脉塔荡”,崇福话没有,湘漾里也没有。汰浴,表示游泳、洗澡,湘漾里、崇福都一样。但到了桐乡东片,游泳,叫游河。洗澡,叫洮浴,不仅发音,用词都不一样。
用词不一样的,例子很多,再举几个。比如,淹死,崇福人叫“潭煞”,桐乡人叫“沃煞”,潭,就是沉在水里的意思,所以崇福人叫潜水叫“打没头潭”。玉米,芝村、上市人大多叫“意米”,也有叫“粟米”的。崇福街上叫“苞芦”,或者“粟米”,跟湘漾里完全一样。河边的石台,洗刷的地方,桐乡东片叫“桥杜”,崇福街上叫“石堍”,湘漾里也叫石堍。到哪里,崇福人叫“到杭舍场坞”,桐乡人叫“到啥坞场”,这一点,大麻人跟崇福一样,毕竟隔壁邻舍,二九路。
我上次说到一个词,费完,表示“了不起”,倷么原费完。费完,不知道怎么写?湘漾里人不说“费完”,叫“野完”,或者“海完”。海完,其实是“海碗”的音转。海碗,就是大碗,引申为广大、非常、了不起的意思,这个词,不仅桐乡,广东的客家话里也有。
据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中华书局)考证,海碗,本字为“閜碗”,閜,古音读做“哈”,“呼雅”两字的合音。转音为“海”,脱落了声母,就变成了“雅碗”。
雅,是大酒杯的意思,引申为大,所以湘漾里人说的“野完”,其实就是“雅碗”,跟海碗是一个意思。现在还有一个字,叫“雅量”,就是大量。至于“费完”,本字究竟是什么?我实在想不出来,可能是“费碗”的连读变调。费,也有大的意思,比如《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朱子注:费,用之广也。引申为广大。费碗,跟閜碗、海碗、雅碗,是一样的意思。
我到崇福街上,经常听到的一个词,特别有趣,湘漾里没有,印象最深刻,那就是“硬格”(或者卬格),普通话里,“那个什么”、“那个谁”、“那个了”、“怎么样了”等等意思,到崇福,就不用这么复杂,这些意思,全部可以用“硬格”来表示,省力,轻松。我曾经在饭桌上,听两个崇福说话,一个问:
硬格点事体硬格米?
(那个谁的事怎么样了)
一个回答:
硬格了。
(已经办好了)
我听了,大概晓得他们在说什么,似乎又什么也不晓得。如果外地人听了,估计要云雾腾腾,不知所云了。
跟湘漾里比起来,崇福土话最复杂的,是亲眷的称谓,湘漾里人讨崇福老娘,到丈人屋里做客人去,最容易叫错,聪明人,也容易变成木徒女婿。崇福土话,爸爸的姐姐叫亲妈,爸爸的妹子叫恩娘。妈妈的姐姐叫大姨,妹子叫阿姨。他们的老公,又要分出姑父、姨夫。湘漾里,无论姨夫、姑夫,全部叫“干爷”,类似于英语里的uncle,一词多用。爸爸妈妈的姐姐,一律叫干娘,妹妹,一律叫恩娘。不像崇福那么复杂,所以我喜欢崇福,但不敢讨崇福老娘,怕变成木徒女婿。
崇福话,街上与乡下也有差别,比如上市人叫的“阿牛”(我),崇福街上就没有。再如崇福街上人说的圆子,芝村人叫“馍馍”,清明圆子,叫清明馍馍,也有叫清明圆子的,但少。*豆,崇福街上叫*豆、晚豆,都有,但芝村叫“鱼头”,曾经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芝村人请崇福人吃“鱼头”,崇福人开心,到了,一看,狗皮倒灶,原来是*豆。
清明节,好吃的多,上市人叫的“芽麦圆子”,芝村人叫“甜麦圆子”,崇福街上人就叫“甜麦塌饼”。甜麦塌饼,原料也不一样,崇福一带多用棉线头,桐乡则多用草头了。草头、棉线头不是一种草,草头做出来的甜麦塌饼,硬,味道不如棉线头。
湘漾里,靠杭州近,“儿”尾词多,比如筷儿、茄儿、虾儿,都在杭州话的覆盖范围内。往东,到上市、永丰一带,从前崇德县地盘,“儿”尾的影响开始减弱,筷儿,还叫筷儿,但茄儿,就叫“茄子”了。至于虾儿,索性叫成了“弯转”。再往东,到了崇福街上,除了弯转,全部变成“子”,筷子、茄子。杭州话的影响,到崇福完全终结,从方言角度看,崇福,是杭州、嘉兴两府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