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郁震宏
吴江丨平望镇丨司前街
范红杰兄找地方停车,我先下来,年底的古街,一个游客也没有,寒冬特有的空气,冷静,没有烟花三月紫陌红尘。
民国十五年的群乐旅社,依然完好,西洋走马楼,南窗下,就是荻塘河,对岸是九华寺。
想在此住上一夜,晚间去买点熟菜来,两个人喝绍兴老酒,听莺脰湖上的雨声。进去一问,说是改了茶楼。
荻塘河边,几艘小船,想是许久没开了,船板尘积,生意寥落可知。船篷正对着一座古桥,第一次见,似曾相识,十分钟后,我知道它叫“安德桥”。
坐在船尾,冷风四起,人家的墙头伸出一树腊梅,不管人世凄落,自顾自地灼灼其华。
想拍一张特写,范红杰你走到何里去了,寻弗着你,被美女拐走了?
回到司前街,红杰兄说,老底子平望有巡检司。
巡检司,相当于现在的肯德基、麦当劳,大镇才有的物事。其实,元朝的时候,平望还有千户所,清朝也设过千总,级别都比知县高,所以过去的《吴江县志》写市镇,除了县市,都把平望放在第一。
几十年前,我父亲出远门卖甘蔗,卖花草籽,常过平望,如今回忆说:平望比乌镇大,同崇福差不多,进泽(即震泽,大麻土话)、盛泽弗大个,及弗来平望。
怪不得塘栖人说见过世面的人,就叫:平望八尺卖过羊。而我乡下只说“石门还过粮,博陆卖过羊”,格局气象总不及塘栖之大。
平望镇丨安德桥:只是吴江文保,真是低调的姑苏。
司前街到东头,是江南运河,江南人的诗和远方都在这里了。
荻塘河从湖州流到安德桥,汇入运河,总算完成了作业,所以唐朝的张祜有诗说:一派吴兴水,西来此驿分。
老底子的平望驿,就在安德桥南堍,唐朝就有了,最早叫平望亭。亭,也叫邮亭,长官叫亭长,这原是汉朝的建制,所谓“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所以罗隐(晚唐诗人)《秋日泊平望驿》诗就说“西倚邮亭忆往时”,亭、驿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上桥,想起两个海宁人。谈迁《北游录》记载他路过平望驿,上有一块匾,写着“入浙第一程”。几十年后,查慎行路过,填了一曲《临江仙》:屈指邮程刚第一,眼中长路三千。南风吹梦到江天,故乡桑苎外,无此好山川。
平望镇丨荻塘,西通梅堰、震泽、南浔、湖州。
平望亭,老地名,至少晋朝就有,当时有一位陆晔,被晋元帝封为平望亭侯。他就是陆逊的侄孙、陆机的堂弟。
我的估计,陆晔大概已经定居在平望了,这就像陆逊一样,初封华亭侯,也是因其居地华亭的缘故。陆家是汉代以来的江南望族,人口多了,分居各地,本是常事。
平望,为什么叫“平望”呢,说不清。颜真卿《登平望桥下作》说: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
不妨看做是他个人对“平望”的一个解释。清代翁广平《平望竹枝词》说:登桥一望与天平,平望端由此得名。只能姑妄听之,并不能当真的。
安德桥落北,一条长长的老街,牌坊上写“南前街”。一个孩子走过,仰头看了看,说:街前南。他奶奶笑说:怎么是街前南,当然是南前街。
一堵老墙,很气派,牌子上写:城隍庙古围墙。一个镇就有城隍庙,少见,这就是大格局。
一路往北,走到脚酸,两岸人家里,远远又见一座高桥。红杰兄说:都说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用在平望就不合适,分明气象阔大,哪里是小桥?
朝着高桥的方向走,北前街,昨夜的雨,很江南,很姑苏。
走过一户人家,门牌上写着“吴宅”,不禁联想起清初的吴炎、潘柽章,被南浔《明史案》牵连而死,他们是好基友,都是平望人。读书人不易,真庆幸,我和范红杰生在好时候。
安民桥:全国文保单位,重建于崇祯2年。
这个桥下,我们的父辈曾经摇过很多次,那个年代,艰难的讨生计,几十年后,我很想问问,总不忍问起细节。
站在桥下,颜真卿、苏东坡已经并不重要,一想起年轻时候的父亲,我不知道应该感到惭愧,还是庆幸?
站在桥上,北望苏州,杨柳岸,春天近了。
从北前街到北大街,市河依旧,烟火人家,弄堂里,冷风吹过,时不时闻到午饭的香味。
路边,遇见一个卖鱼的摊头,一盒一盒,不知道是什么。上前问,竟然是黑鱼的颔下肉,老人说:黑鱼身上这块肉最好吃,另外地方买弗着格。
红杰兄感慨:不愧是苏州人,吃个鱼,也这么精致,不要说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