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乌镇生活的点点滴滴勤耕细耘稻花香 [复制链接]

1#

乌镇位于杭嘉湖中心,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很适宜水稻的种植和生长。

据资料显示,早在年以前,桐乡地区已经生长水稻了。至宋时,粮食生产一直占有绝对优势,《桐乡县志》记载:“北宋已盛产稻米,并远销数州。南宋农桑日盛……水田旱地农作物各类渐增,并逐渐发展成百花地面。”

农耕生产历来受制于自然环境。而体现气候演变的二十四节气,就成了农民从事稻禾耕作的重要依据。根据不同的节气,形成并衍生出一系列稻作生产习俗。“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所以古人对立春这个节气特别看重,于是形成了“迎春习俗”,旧时迎春于立春前一日。

清《古禾杂识》记载:“官府先于冬季用乌镇位于杭嘉湖中心,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很适宜水稻的种植和生长。据资料显示,早在年以前,桐乡地区已经生长水稻了。至宋时,粮食生产一直占有绝对优势,《桐乡县志》记载:“北宋已盛产稻米,并远销数州。南宋农桑日盛……水田旱地农作物各类渐增,并逐渐发展成百花地面。”

农耕生产历来受制于自然环境。而体现气候演变的二十四节气,就成了农民从事稻禾耕作的重要依据。根据不同的节气,形成并衍生出一系列稻作生产习俗。“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所以古人对立春这个节气特别看重,于是形成了“迎春习俗”,旧时迎春于立春前一日。清《古禾杂识》记载:“官府先于冬季用家此日吃鲞鱼,鱼头朝南,寓意为种田有“想头”、有好运。

并在家里设案拜请,案桌上,竖立起画有田公地母的六神牌,供上肉、鱼、鸡及豆腐干、千张等酒菜,点烛燃香,然后进行祭拜。也有些贫苦人家备置简单酒菜,放在师姑镑(竹匾)里,在田畈横头祭拜一下,拜后即开始种田。

旧时种田习俗中还有不少禁忌,如插第一行秧时不得开口、不可互传秧把,更不可把稻秧甩在别人身上,打在身上称“中秧”,“中秧”与“遭殃”谐音,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插秧过程中不可将自己手上的秧苗分给别人去插,“分秧”可能会使两人结怨;等等。

丰子恺先生的漫両《晓风残月》中,两个赤脚农民头戴草帽弯腰插秧,头顶一弯月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足见农民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农耕生活用品——蓑衣笠帽插秧结束日称为关秧门。关秧门这天要事先安排好,必须在天黑前完成插秧,如人力来不及的话,需要请工帮助,至天黑时还未完成插秧,则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晚上照例要准备一桌酒菜,俗称“关秧门酒”,以示慰劳和庆贺。乌镇西栅农村旧时还有迎“青苗会”之习俗。

农历六月十五前后,便开始筹备“青苗会”,由各个村轮办。村民们将倩泾庙(土地庙)里的菩萨安乐王(称“总管”,红脸)、上天王(称“猛将”,白脸)抬至两只八仙桌上,菩萨面前放上条箱,条箱内供着瓜果、猪头三牲,还堆放很多蜡烛扦子,称蜡烛山,供人们烧香插蜡烛用。至下午,将两位菩萨置于竹制轿中,各由4名小伙子抬着,沿每1田的田塍在全村绕一圈。

村民们把买来的画有龙形的纸旗插于田中,一爿田插一面旗。然后在每;H田拔几棵秧供在菩萨面前。“青苗会”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少,将供在菩萨面前的食物分吃。费用按各家田亩分摊。“青苗会”的意思是指希望菩萨保佑田亩生长好、没有虫害、能丰收。因此“青苗会”也叫“送猛将”或“望田”,新中国成立后此习俗已废。种田结束后,接下去的农活就是灌水、除草、施肥、耘田等田间管理工作。

水稻靠水生长,所以灌水特别重要。旧时农田灌水主要用人工踏的水车,乌镇谜语:“老孵鸡领小鸡,桥佬(上)来弄里去。”谜底就是这种踏水车。以前农民靠天吃饭,若遇上特大旱涝灾害就无能为力了。民国23年()夏,桐乡地域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从农历三月下旬至七月下旬4个月滴雨未下,连斜贯桐乡的京杭大运河也只剩下一线浅水。

乌镇民谣有“民国23年,河港底朝天”的说法。正巧回乡的茅盾也目睹了这些旱象和灾情,于是他写了纪实性小说和散文《赛会》、《大旱》、《戽水》、《桑树》、《人造丝》、《疯子》等,在《赛会》中这样写道:“这镇上因为天旱,就由镇西区的居民开头迎神求雨。照例是周仓会。”面对这样大的天灾,无助的农民们只能求助于神仙。于是“求雨”之风俗盛行。

乌镇的“迎周仓会”便是迎神求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帝的生日,就在十三和十四两天“出关帝会”,周巡四栅以降妖袪邪。“出关帝会”以一把生铁铸就、重有80斤的青龙偃月刀开道,由两名壮汉轮流擎掌,后面是对锣、槐锣、旗幡、硬牌、锣鼓、丝竹,间有荡湖船、渔夫捉蚌等杂耍。神轿前还有向修真观玉帝前借来的銮驾。最后才是关帝菩萨轿子,轿后还有一人擎扇。在乌镇,过去求雨的时候,往往从关帝庙中只请出周仓塑像巡游四栅,名为“迎周仓会”,据传关帝本掌管风雨,有一次关帝有事离庙,嘱周仓代为掌管。

这天偏偏多事,来了4名百姓:一名蚕农要求天晴,一名田夫要求下雨,一名船夫要求刮风,一名磨粉的要求无风。周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下令“夜里落雨日里晴,河里刮风岸上停”,满足了各人的要求而皆大欢喜。

从此,周仓誉过关公,人们就纷纷向他求雨了。迎会一般在晚上进行,从关帝庙所在街坊开始,由16人手擎长柄灯笼分成两行在前面开路,接着是八人大轿抬着周仓塑像,轿子前面由一名壮汉手持长柄大刀引路,轿后为6人组成的乐队,敲锣打^鼓为其伴行,最后又是两排灯笼队伍。轿子从关帝庙出来以后,沿着全镇主要街道巡游一转,即算出会结束,仍将周仓塑像抬回庙中。连续迎会3天后仍不下雨,人们就要给周仓塑像穿上蓑衣,戴上笠帽,抬在酷日下周游,以示求雨心切。新中国成立后,“出关帝会”以及“迎周仓会”均不再举行。

长江流域被誉为“天下粮仓”,种植双季稻最早的记载是西晋左思的《吴都赋》,他在《吴都赋》中提到“国税再熟之稻”,吴都即现在的苏州,证明西晋时期(—)苏州一带已有双季稻。明嘉靖三年(),陈观据宋末沈平撰《乌青记》增辑而成的《乌青志》以及万历廿九年()李乐修纂的《乌青镇志》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水稻种植以稻田整地、施肥、秧田技术为主,还记载了当时乌镇的水稻品种名称,如金城糯、赶冬春、雁来枯、江西籼、野鸡斑、赤须稻、*龙稻、*粳稻、*芒稻、蒲子懦、光头糯等20余个品种。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产单一,方式落后,粮食亩产仅为多斤。现在平均亩产过千斤。茅盾作于年的《一翦梅》:“六十年前景凄凉,垄上多稂,陌上无桑,而今日月换新装,八茧蚕忙,双季稻香。……”

清《古禾杂识》记载:“官府先于冬季用家此日吃鲞鱼,鱼头朝南,寓意为种田有“想头”、有好运。并在家里设案拜请,案桌上,竖立起画有田公地母的六神牌,供上肉、鱼、鸡及豆腐干、千张等酒菜,点烛燃香,然后进行祭拜。也有些贫苦人家备置简单酒菜,放在师姑镑(竹匾)里,在田畈横头祭拜一下,拜后即开始种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