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如何始终做到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中国作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第11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将于19日晚在茅盾故里浙江桐乡举行。在中国作家协会17日举行的专题座谈会上,本届获奖作家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评委代表以及获奖作品出版单位代表齐聚江南水乡乌镇,畅谈体会、分享心得。
“一个写作者的远方既是可以前瞻的地平线,也是可以后顾的历史深处。”杨志军创作的《雪山大地》全景式展现西部多民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茅盾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典范,在人品、思想、才情等方面所拥有的格局和所达到的境界,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榜样。”杨志军认为,作家应加强人格修炼这一基本功。
“走进村庄、沉浸式地倾听和记录,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遵从内心感受去表达。”乔叶谈起创作获奖作品《宝水》的心得,表示自己写作时将乡村振兴与个人成长结合,满怀着书写新世界、讴歌新时代的探索勇气。
对于扎根人民,刘亮程深有体会。十多年前,他在草原上一次次倾听当地传唱江格尔史诗,早已入迷。以江格尔史诗为背景,刘亮程创作出《本巴》。
“书中人活在25岁的年纪,过着农耕与游牧的生活,这也是我自小熟悉的家园。”刘亮程说,作家应该将地方的古老历史,活化成自己鲜活的心灵往事,让地方经验与所有人同频共振。他表示,要把家乡的故事,讲成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在《千里江山图》中,孙甘露书写了隐秘战线革命者的斗争。他表示,自己“如初学者一般”,以最大的敬意,去体会风云际会的时代中,人们探寻的无限热情。“就如同风通过树叶赋形,只有扎根人民的生活,文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孙甘露说。
面对无边无际、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如何在“新”字上做文章?
“写作,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生活之上,所有的心理反应都是现实的投射。”谈及创作悬疑推理小说《回响》时的感受,作家东西认为,伟大的作品需要众多作家共同完成,从现实不同的角度丰富它。每个作家去完成他该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他为这个伟大时代作出的贡献。
因为《宝水》,韩敬群已是连续第二次作为获奖作品编辑代表,来到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现场。
“人民是创作的客体,也是创作的主体,更是创作成果的知音与传播者。真正扎下去,深潜进去,做足功夫,你会有自己饱满扎实的收获与呈现。”韩敬群认为,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共吸,是作家创作好作品的不二法门,人民的生活就是滋养作家创作的“宝水”。
“本届获奖作品无不是讲述中国故事、赓续中华文脉的杰作。”茅盾文学奖评委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茅盾文学奖所追求的文学理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在当代发扬壮大,勾勒出一个璀璨的新时代文学星空。
茅奖重回乌镇开启文学嘉年华?
乌镇戏剧节和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刚刚结束,一个转身,乌镇又将迎来一场新的盛会。
11月19日,“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将在乌镇举行。而从11月16日至20日,“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系列活动将陆续在桐乡、杭州举行。包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进会、新时代文学跨界传播论坛、网络作家座谈会、“茅盾文学周”等活动相继上演,读者可以多维、立体、沉浸式、近距离领略文学名家风采。
乌镇,正在进入“茅奖”时间!
“茅奖”再回桐乡颁奖
乌镇人梦想成真
“茅盾纪念堂几点关门?”这几天,东市河畔的摇橹船上,船工姚师傅明显感觉到,和前几天的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相比,游客主动找他聊天时,“老乡”茅盾正在成为在乌镇社交的一把金钥匙。
作为土生土长的乌镇人,姚师傅很小就知道茅盾的大名。“他写过我们乌镇人喝早茶,也写过我们的摇橹船……”在船上,姚师傅将乌镇和茅盾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里度过。离开家乡后,他曾多次在文章中流露出对乌镇的眷念。
茅盾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吸引了一位欧洲青年,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汉学家高利克。上世纪50年代,他到北京大学进修,